從去年(2021)「NFT 之夏」以來,越來越多投資人注意到加密貨幣市場,相關產業的工具與標的也蓬勃發展;這段期間,當我們與客戶見面時,客戶總是會問:「加密貨幣,你們怎麼看?可以投資嗎?」

比特幣、以太坊、智能合約、DeFi、GameFi、CeFi、Dex……我們雖然一直都有在進行相關領域的嘗試、研究與投資,但目前還不夠成熟變成服務提供給我們的客戶;因此資訊先行,我們會將我們所理解到的加密貨幣世界,以「元宇宙」(metaverse)為題的系列文章呈現給大家。我們會盡量使用淺顯的文字,將我們對加密貨幣的理解寫出來,為我們客戶打開加密世界理解的大門。

當然,這些資訊都是中性的,不包含任何投資建議,我們目的是希望建立起您對元宇宙想像,也希望能激起更多交流的漣漪。若有任何建議與回饋,歡迎來信:contact@sidehustlefq.com

元宇宙的背後 – 區塊鏈,其實跟網際網路是類似的概念?

在進入元宇宙之前,我們先問自己這個問題:如今人人都上著網,但又有多少人理解 www 網際網路的協議、wifi 的技術、網站與 App 的框架呢?

答案顯而易見,而且理直氣壯 — 是的,我們並不知道以上所有東西的底層技術細節,但我們或多或少都正在關注它們的應用層面。

區塊鏈也是一樣的東西,它是組成元宇宙的基礎、一種密碼學的算法、一種協議,但現在你只需要知道它的共識機制能夠建構起一個「去中心化」(沒有中央管理員)的虛擬世界,每個參與其中的用戶,既是服務享受者,更是服務監管者。所以它的「不可篡改」特性也很好理解,因為當用戶多到一定程度時,你不可能修改所有人的記憶。

所以你可以將元宇宙理解為新時代的 www(網際網路),這也正是它被稱為 Web3 的原因。(Web2.0 即是以 Google、Yahoo、FB……等網路巨頭為代表的一個世代),或是我們引用矽谷知名創投 a16z 創辦人 Chris Dixon 的定義:We3 是一個加密貨幣所精心策劃的網際網路,這個網路,由服務建設者和用戶所共有。

一如我們所理解的網路世界,是由網站、App 所建構起來的,Web3 也會有他們的「網站」與「App」。所以出現了比特幣與以太坊。

比特幣 – 元宇宙世界的黃金、第一條區塊鏈、也是第一個應用

2008 年,由雷曼兄弟等中心化金融大鱷所引起的金融海嘯,凸顯現行經濟體系的脆弱,並撕開了金融界「相信專業人士」的假面,他們貪婪、會出錯、更會為了自身利益犧牲經濟體系。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中本聰帶著比特幣算法橫空出世,創造了第一條區塊鏈 – 比特幣主網(Bitcoin Main chain),並發行了第一款加密貨幣:比特幣。

它為後世所有區塊鏈應用做了許多經典的示範,像是透過「挖礦」行為,吸引用戶加入比特幣主網以維持不可篡改特性;設定「總共 2100 萬顆」與「每日出產礦量每四年減半」以控制通膨,構成了最初的代幣經濟機制;並且建立了「加密貨幣用於實體世界財貨交易」的可能。而在 2022 年的今天,居高不下的市值與用戶,就如同北極星指引區塊鏈產業的發展。

因此許多人會以「加密貨幣中的黃金」來比喻比特幣。

很難想像,當初中本聰的願景只是希望創造一個:完全由市場決定、沒有人監管的經濟流通。但為了解決當時經濟體系中心化的風險與問題,並實現區塊鏈的特性,提供「多人參與」的誘因必不可少,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區塊鏈應用都跟幣脫不了關係,這也是比特幣是區塊鏈第一種應用原因。

看著比特幣的背影,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以太坊的以太幣、最大交易所幣安的 BNB 幣、強調遊戲生態的 Solana 區塊鏈的 Sol 幣……加密貨幣快速發展,直到 2017 年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 初始代幣發行)之亂「如果不知道要提供什麼服務,先發幣讓人用法幣兌換就對了」,使得加密貨幣的種類數量達到頂峰。其中有些加密貨幣是在同一條區塊鏈上發行,有些則是自己創造一條區塊鏈發行。

看到這邊你或許會有點疑惑。區塊鏈不是只有一條嗎?

沒錯,並不是只有一條;如果做一個簡單但沒那麼精確的比喻,每一條區塊鏈彼此之間的關係就像是 iOS 與 Android,雖然這兩個作業系統都有 LINE、Facebook 可以用,但有些軟體只會有 iOS 版本、有些遊戲只會有 ANdroid 版本。也就是說服務提供者,需要根據作業系統的不同來開發服務。

每一個作業系統(區塊鏈)所能使用的服務(代幣、交易所、遊戲),不一定相容於彼此,就像 Mac 打不開 pptx 檔,除非透過一些轉檔服務,也像有些網站當年不支援 IE、有些服務只有 App。

總有一天這些差異性會被消除,但那一天還沒到來。

以太坊 – 區塊鏈這麼棒,只用於貨幣是不是太可惜了?

比特幣出現以後,在用戶逐漸增長的過程中,其實也產生了一些技術問題,最被人詬病的,就是「交易速度慢」與「擴充性差」。儘管比特幣交易比人工結算快多了(每秒7筆),但是跟中心化電子傳輸比起來,效率可是遠遠不及。而「擴充性差」,則是因為中本聰當初設計出比特幣時,就是希望它是一個單純獨立於各種國家、機構權力以外的支付系統,自然不會考慮擴充。

因此後續出現了許多嘗試修改、補足比特幣不足的團隊,他們要做的事情很簡單: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這麼好的特性,不該只在貨幣上面被實現,應該有更多可能性。

夾帶這樣的願景,2013 年以太坊(以太區塊鏈)推出,與只能發行代幣的比特幣區塊鏈相比,用戶可以在上面發行「智能合約」與「應用程式」。前者的擴充,使得區塊鏈可以做更多層次的結算(從幣的交換,到幣與物品、服務的交換),最有名的應用,就是現在人人琅琅上口的 NFT 以及「去中心化組織 – DAO」,後者則是交易所、兌換所、遊戲等等的服務。

時至今日,以太坊已經不是一條普通的區塊鏈而已了,而更像是一個 Web3 的 App Store / Google Play。而區塊鏈世界也隱隱出現了更清晰的兩大寡頭輪廓:談到加密貨幣,以比特幣為尊;談到去中心化應用,則視以太坊為主。

雖然以太坊目前暫時領先,但 2021 年發生了「NFT 之夏」,根據 NFT數據公司Nonfungible.com的一份報告,去年NFT交易量達176億美元,比2020年8200萬的交易量相比增長21000%。

這樣的交易狂熱將以太坊推向了崩潰的邊緣,所有區塊鏈的缺點被無限放大,儘管更多的鏈上容量遷移到了以太坊新推出的第 2 層(Layer 2),但用戶依然大量湧向了被稱為仿鏈(戲稱是抄以太坊)的其他區塊鏈。

當然其他區塊鏈也沒有放過這樣的機會,紛紛想方設法解決以太沒能解決的問題、並突出自身的強項,以太坊也透過各項更新(推出側鏈 Polygan、EIP-1559提案、PoW 改成 PoS、Optimism 擴容、ZK Rollup)展開了新一輪激烈的競爭。

所以哪一條區塊鏈比較好?

要比較區塊鏈彼此之間的優劣,就不得不考量所謂「三難困境」,意即區塊鏈只能優先考慮「可擴充性」、「去中心化」和「安全性」之間的三個優先事項中的兩個。 所以當以太坊主網選了安全及去中心化,其他競爭對手當然紛紛的另外發展。例如 Polkadot 和 Cosmos主打可擴容,Solana 想要快速發展,因此犧牲一定程度的去中心化來換取速度。

但最後你我都知道,若要爭論 iOS 跟 Android 哪一個比較好?考量因素太多了,軟體、應用、硬體……都會影響我們決策,而作為一個消費者,我們且看這些參賽團隊發揮創意,如何提供人類更好的未來服務吧。

元宇宙就像是網際網路、區塊鏈就像作業系統、比特幣就像是黃金,而以太坊就像是 App Store / Google Play……一但兩相對照,你就會發現區塊鏈產業還在非常初期的發展階段,未來會變成什麼、變成多大,都很難說,但如果要理解元宇宙,那麼你最該了解(或最少需要了解的)就是比特幣與以太坊,畢竟截至目前,其他所有服務,都來自於這兩個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