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元宇宙

Browsing
從去年(2021)「NFT 之夏」以來,越來越多投資人注意到加密貨幣市場,相關產業的工具與標的也蓬勃發展;這段期間,當我們與客戶見面時,客戶總是會問:「加密貨幣,你們怎麼看?可以投資嗎?」
比特幣、以太坊、智能合約、DeFi、GameFi、CeFi、Dex……我們雖然一直都有在進行相關領域的嘗試、研究與投資,但目前還不夠成熟變成服務提供給我們的客戶;因此資訊先行,我們會將我們所理解到的加密貨幣世界,以「元宇宙」(metaverse)為題的系列文章呈現給大家。我們會盡量使用淺顯的文字,將我們對加密貨幣的理解寫出來,為我們客戶打開加密世界理解的大門。
當然,這些資訊都是中性的,不包含任何投資建議,我們目的是希望建立起您對元宇宙想像,也希望能激起更多交流的漣漪。
若有任何建議與回饋,歡迎來信:contact@sidehustlefq.com
每個人也許都有自己看待產業的一套觀察視角,我們也不例外,如果有人問起我們:「你相信加密貨幣嗎?」與其試著談論相信與否,我們更傾向展現以下五個參考指標。

評估指標1:比特幣的 MVRV 值

作為數位黃金的存在 – 比特幣現在依然是公認的加密世界王者,很多人說它像是投資工具,不過還是有基本面存在,通常在評估時,會使用 MVRV 值,MVRV = MV / RV。裡面的MV為流通市值(Market Cap),RV為已實現市值(Realized Cap,RV),不精確地說:你可以看成是比特幣的本夢比。

流通市值比特幣當前價格乘以流通貨幣的數量。就像一般金融市場的市值,即(股價)乘上(股票數量)。已實現市值指的是「比特幣最近一次從一個錢包發送到另一個錢包時的價值」,也就是最新成交價。簡單來說,我們透過兩者相除,扣掉了市場上的波動,被視為更真實的比特幣長期價值衡量標準。(畢竟市值受到資訊面的影響很大)

它既考慮了實現的上限,也考慮了市值;白話文就是:如果你不是一個比特幣的長期信仰者,那麽在 MVRV 值小於 1 時買進,並在大於 3 的時候賣出,將會是你的最佳策略。根據過往數據顯示,MVRV值在 3 以上的時間正在逐漸縮短。2011年,MVRV 在 3 以上停留了四個月。在2013年,它在那裡停留了10週,在 2017 年停留了三個星期,去年2021年它只停留了3天。

除了比特幣自身的趨勢與交易頻率,超過 1.5% 的比特幣供應已經透過 BitGo 協議綑綁在以太坊上,是 2021 年底鎖定的兩倍多。但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因為數百萬比特幣也開始以不同形式「衝擊」其他區塊鏈。首先 BTC 將成為其他 Layer 1(其他區塊鏈)的儲備,這大大增加了生態系的規模以及可信度,「跨鏈橋接」協議的蓬勃發展也將解鎖更多點對點交換 — 那麼比特幣更能成為其他貨幣的擔保與中心。而市場大眾對穩定幣(有等值法幣為擔保的加密貨幣)之獨立性、遭受審查阻力或抵押是否真實存在的擔憂將有可能導致市場對比特幣抵押加密貨幣變成一個更好的選擇。

目前 BTC 的市值約等於 Defi 市值的 2.5 倍,但作為營運資本的抵押率卻要低得多,這意味著它的槓桿率不足,而且 BTC 作為 DeFi 抵押品的上限比 ETH 高得多,發展仍可期。不需要信仰,也會判斷這個比率在可見的未來將會持續上升,越來越多的長期比特幣持有者將會意識到他們使用比特幣抵押,將能以更便宜的利率借款。

評估指標2:最重要的科技基礎建設公司 – 以太坊

比特幣是黃金,那在加密貨幣世界內,以太坊就是最重要的科技公司,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講的 FAANG(Facebook、Apple、Amazon、Netflix、Google),不為別的,只因它正在打造加密世界的基礎設施,剩下的問題就是:以太坊能否超越微軟、蘋果或谷歌?如果可以,就會是現在市值的 3-5 倍。它可以使所有五個加起來都黯然失色嗎?那市值的可能性將是現在的 15-20 倍。

評估指標3:Solana 區塊鏈的 Sol 幣 / 仿鏈

在仿鏈當中,Solana 做為最被看好的以太坊殺手,可以完全想見,基本上對齊的對象就是以太坊。像這樣爭奪「第二名」的區塊鏈不在少數,也就是說你要馬買以太坊,要馬買一籃子其他資產做空以太方。而不論哪一端蓬勃發展,都會帶動另一端的追逐與對抗。

評估指標4:去中心化金融 – Defi vs 傳統金融

你應該怎樣都沒有想到,被大肆報導「金融未來」的 DeFi ,其交易量,不到全球銀行市值的 1%,那長期有多少上漲空間?

當然一些頂級 DeFi 協議的價格已經停滯,但如果你確信加密資本市場將加速取代中心化機構,它可能會提供比當今市場上其他地方更好的風險回報機會。在 Defi 領域,仍然有許多你該注意的不利條件,像是:協議間競爭非常激烈、監管審查即將到來、技術漏洞無處不在以及系統性違約,都可能會削弱整個市場,而高昂的 gas fee(礦工費,可以看作交易手續費)正在削弱小單位的經濟動能。但這些都無損於 Defi 的擴張以及他可以為市場帶來的想像 — 這點我們可以從許多指標看得出來,只不過目前的所有「Defi 數學」,高機率只適用於鯨魚玩家。

評估指標5:藝術品?身份證?還在被定義的 NFT

DappRadar 在 2021 年 9 月初估計 NFT 市值為 140 億美元,此後該數字一直在上升。

在 2022 年的此刻往回看,NFT 顯然為整個加密貨幣世界的用戶經濟打開了一道通往設計領域的門,而這個垂直市場的長期規模和範圍都非常大。 想像一個在加密貨幣世界裡的路易威登母集團 LVMH($375B),而有加密貨幣「最強交易手」之稱的三箭資本(Three Arrows Capital) 創辦人Su Zhu 認為 NFT 市值估計有潛力可以上看 10% 的加密貨幣整體市值(今天的 $225B)。

儘管「發了就跑」、「破發」事件層出不窮,但不需要因此看壞這個市場,這些現象只是更多地說明了目前流向 NFT 的資本,是屬於創造者和基礎設施建設者的機會,而不是大多數特定 NFT 特項目。

是信仰還是理性觀察?

加密貨幣是觀察?是信仰?是投機?還是未來呢?看到此處的你,或許還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但說不定以下一些客觀事實能夠幫助我們思考。

加密貨幣領域在 10 年內創造出 3 萬億美元的流動價值,幾乎可以與所有其他風險投資支持的新創公司總額相媲美。而經過了 2014、2015 年以及 2018、2019 年的泡沫洗禮,創投們也學到了一些事情,開始將部份資產佈局在較高風險的新興幣種,然後也不會變現成現金,反而會移去權值股,例如 BTC、ETH、SOL 上面。

交易方面,根據 Dove Metrics 的數據,我們在 2021 第三季的 423 筆交易中看到了 80 億美元的私人投資,幾乎是自年初以來投資的 178 億美元的一半,這已經超過了前六年的總和。

回過頭來,我們認為,其實關鍵在於試著回答以下這五個問題:

  1. 你認為,中心化世界是否仍在崩潰?(表示世界需要去中心化的解決方案,不管他最後是不是比特幣或是以太坊)
  2. 你認為,Web3 是否正在對樂觀的未來下注?(表示這個產業內是否處於成長前期)
  3. 你認為,目前被視為 Wev3 產業的最新應用(DAO、NFT)是否仍然值得在下一個建設階段進行大量投資?(表示這個產業內是否處於成長前期)
  4. 你認為,在下一次熊市來臨時,是否更容易找到基本面強大的投資項目?
  5. 你認為,是否仍有充足的資金來資助所有 Web3 裡有趣的事情?(表示願意參與其中建設的規模有多大)

有可能你的答案是以上皆是,但也有可能一百年後,這些東西全部都會消失;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區塊鏈的技術框架與應用軌跡,肯定會被留下。

(本文僅做討論與分析用,並不包含任何交易購買建議,進入加密貨幣世界之前請 DYOR – Do Your Own Research)

從去年(2021)「NFT 之夏」以來,越來越多投資人注意到加密貨幣市場,相關產業的工具與標的也蓬勃發展;這段期間,當我們與客戶見面時,客戶總是會問:「加密貨幣,你們怎麼看?可以投資嗎?」

比特幣、以太坊、智能合約、DeFi、GameFi、CeFi、Dex……我們雖然一直都有在進行相關領域的嘗試、研究與投資,但目前還不夠成熟變成服務提供給我們的客戶;因此資訊先行,我們會將我們所理解到的加密貨幣世界,以「元宇宙」(metaverse)為題的系列文章呈現給大家。我們會盡量使用淺顯的文字,將我們對加密貨幣的理解寫出來,為我們客戶打開加密世界理解的大門。

當然,這些資訊都是中性的,不包含任何投資建議,我們目的是希望建立起您對元宇宙想像,也希望能激起更多交流的漣漪。若有任何建議與回饋,歡迎來信:contact@sidehustlefq.com

元宇宙的背後 – 區塊鏈,其實跟網際網路是類似的概念?

在進入元宇宙之前,我們先問自己這個問題:如今人人都上著網,但又有多少人理解 www 網際網路的協議、wifi 的技術、網站與 App 的框架呢?

答案顯而易見,而且理直氣壯 — 是的,我們並不知道以上所有東西的底層技術細節,但我們或多或少都正在關注它們的應用層面。

區塊鏈也是一樣的東西,它是組成元宇宙的基礎、一種密碼學的算法、一種協議,但現在你只需要知道它的共識機制能夠建構起一個「去中心化」(沒有中央管理員)的虛擬世界,每個參與其中的用戶,既是服務享受者,更是服務監管者。所以它的「不可篡改」特性也很好理解,因為當用戶多到一定程度時,你不可能修改所有人的記憶。

所以你可以將元宇宙理解為新時代的 www(網際網路),這也正是它被稱為 Web3 的原因。(Web2.0 即是以 Google、Yahoo、FB……等網路巨頭為代表的一個世代),或是我們引用矽谷知名創投 a16z 創辦人 Chris Dixon 的定義:We3 是一個加密貨幣所精心策劃的網際網路,這個網路,由服務建設者和用戶所共有。

一如我們所理解的網路世界,是由網站、App 所建構起來的,Web3 也會有他們的「網站」與「App」。所以出現了比特幣與以太坊。

比特幣 – 元宇宙世界的黃金、第一條區塊鏈、也是第一個應用

2008 年,由雷曼兄弟等中心化金融大鱷所引起的金融海嘯,凸顯現行經濟體系的脆弱,並撕開了金融界「相信專業人士」的假面,他們貪婪、會出錯、更會為了自身利益犧牲經濟體系。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中本聰帶著比特幣算法橫空出世,創造了第一條區塊鏈 – 比特幣主網(Bitcoin Main chain),並發行了第一款加密貨幣:比特幣。

它為後世所有區塊鏈應用做了許多經典的示範,像是透過「挖礦」行為,吸引用戶加入比特幣主網以維持不可篡改特性;設定「總共 2100 萬顆」與「每日出產礦量每四年減半」以控制通膨,構成了最初的代幣經濟機制;並且建立了「加密貨幣用於實體世界財貨交易」的可能。而在 2022 年的今天,居高不下的市值與用戶,就如同北極星指引區塊鏈產業的發展。

因此許多人會以「加密貨幣中的黃金」來比喻比特幣。

很難想像,當初中本聰的願景只是希望創造一個:完全由市場決定、沒有人監管的經濟流通。但為了解決當時經濟體系中心化的風險與問題,並實現區塊鏈的特性,提供「多人參與」的誘因必不可少,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區塊鏈應用都跟幣脫不了關係,這也是比特幣是區塊鏈第一種應用原因。

看著比特幣的背影,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以太坊的以太幣、最大交易所幣安的 BNB 幣、強調遊戲生態的 Solana 區塊鏈的 Sol 幣……加密貨幣快速發展,直到 2017 年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 初始代幣發行)之亂「如果不知道要提供什麼服務,先發幣讓人用法幣兌換就對了」,使得加密貨幣的種類數量達到頂峰。其中有些加密貨幣是在同一條區塊鏈上發行,有些則是自己創造一條區塊鏈發行。

看到這邊你或許會有點疑惑。區塊鏈不是只有一條嗎?

沒錯,並不是只有一條;如果做一個簡單但沒那麼精確的比喻,每一條區塊鏈彼此之間的關係就像是 iOS 與 Android,雖然這兩個作業系統都有 LINE、Facebook 可以用,但有些軟體只會有 iOS 版本、有些遊戲只會有 ANdroid 版本。也就是說服務提供者,需要根據作業系統的不同來開發服務。

每一個作業系統(區塊鏈)所能使用的服務(代幣、交易所、遊戲),不一定相容於彼此,就像 Mac 打不開 pptx 檔,除非透過一些轉檔服務,也像有些網站當年不支援 IE、有些服務只有 App。

總有一天這些差異性會被消除,但那一天還沒到來。

以太坊 – 區塊鏈這麼棒,只用於貨幣是不是太可惜了?

比特幣出現以後,在用戶逐漸增長的過程中,其實也產生了一些技術問題,最被人詬病的,就是「交易速度慢」與「擴充性差」。儘管比特幣交易比人工結算快多了(每秒7筆),但是跟中心化電子傳輸比起來,效率可是遠遠不及。而「擴充性差」,則是因為中本聰當初設計出比特幣時,就是希望它是一個單純獨立於各種國家、機構權力以外的支付系統,自然不會考慮擴充。

因此後續出現了許多嘗試修改、補足比特幣不足的團隊,他們要做的事情很簡單: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這麼好的特性,不該只在貨幣上面被實現,應該有更多可能性。

夾帶這樣的願景,2013 年以太坊(以太區塊鏈)推出,與只能發行代幣的比特幣區塊鏈相比,用戶可以在上面發行「智能合約」與「應用程式」。前者的擴充,使得區塊鏈可以做更多層次的結算(從幣的交換,到幣與物品、服務的交換),最有名的應用,就是現在人人琅琅上口的 NFT 以及「去中心化組織 – DAO」,後者則是交易所、兌換所、遊戲等等的服務。

時至今日,以太坊已經不是一條普通的區塊鏈而已了,而更像是一個 Web3 的 App Store / Google Play。而區塊鏈世界也隱隱出現了更清晰的兩大寡頭輪廓:談到加密貨幣,以比特幣為尊;談到去中心化應用,則視以太坊為主。

雖然以太坊目前暫時領先,但 2021 年發生了「NFT 之夏」,根據 NFT數據公司Nonfungible.com的一份報告,去年NFT交易量達176億美元,比2020年8200萬的交易量相比增長21000%。

這樣的交易狂熱將以太坊推向了崩潰的邊緣,所有區塊鏈的缺點被無限放大,儘管更多的鏈上容量遷移到了以太坊新推出的第 2 層(Layer 2),但用戶依然大量湧向了被稱為仿鏈(戲稱是抄以太坊)的其他區塊鏈。

當然其他區塊鏈也沒有放過這樣的機會,紛紛想方設法解決以太沒能解決的問題、並突出自身的強項,以太坊也透過各項更新(推出側鏈 Polygan、EIP-1559提案、PoW 改成 PoS、Optimism 擴容、ZK Rollup)展開了新一輪激烈的競爭。

所以哪一條區塊鏈比較好?

要比較區塊鏈彼此之間的優劣,就不得不考量所謂「三難困境」,意即區塊鏈只能優先考慮「可擴充性」、「去中心化」和「安全性」之間的三個優先事項中的兩個。 所以當以太坊主網選了安全及去中心化,其他競爭對手當然紛紛的另外發展。例如 Polkadot 和 Cosmos主打可擴容,Solana 想要快速發展,因此犧牲一定程度的去中心化來換取速度。

但最後你我都知道,若要爭論 iOS 跟 Android 哪一個比較好?考量因素太多了,軟體、應用、硬體……都會影響我們決策,而作為一個消費者,我們且看這些參賽團隊發揮創意,如何提供人類更好的未來服務吧。

元宇宙就像是網際網路、區塊鏈就像作業系統、比特幣就像是黃金,而以太坊就像是 App Store / Google Play……一但兩相對照,你就會發現區塊鏈產業還在非常初期的發展階段,未來會變成什麼、變成多大,都很難說,但如果要理解元宇宙,那麼你最該了解(或最少需要了解的)就是比特幣與以太坊,畢竟截至目前,其他所有服務,都來自於這兩個原型。

Ron Shevlin 是《Forbes》金融科技 Snark Tank 專欄的作者,同時是 Cornerstone Advisors 的首席研究員,長期觀察銀行和金融科技趨勢、發布委託研究報告,並為金融科技公司提供建議。

他認為目前絕大多數的金融機構都在「假裝數位化」。銀行和信用合作社被高層逼著「數位轉型」,然後做的只是為過去的行業部署新工具,就誤以為他們已經在數位轉型了。

數位轉型在銀行業無處不在

根據 Cornerstone Advisors 的 2022 年銀行業現狀研究,迄今為止,75% 銀行和信用合作社已經啟動了數位轉型計劃。另有 15% 的單位計劃在 2022 年制定數位轉型策略。

調查顯示,在 2021 年啟動數位轉型的單位,有 28% 表示他們已經完成超過一半的計畫。對於在 2020 年開始進行數位化的那些單位,有更多(約 46%)至少完成了一半。

這個數據看來,銀行業對於數位轉型的腳步非常快。

數位轉型實際上沒有成效

銀行以為他們在數位化旅程中取得的進展與他們實際做到的並不一致。

那些才剛起步的數位轉型的機構,其中大約 40% 機構就表示,他們已經看到了對放貸率的「顯著」影響(定義為改善超過 10%)。這比那些執行數位化更久的銀行認為的要高。

在認為自己已完成超過 75% 轉型工作的銀行和信用合作社中,只有一半的貸款生產力顯著提高,28% 的銀行和信用合作社表示其運營費用結構顯著降低,不到 20% 的人產生了支付收入和其他非利息收入顯著增加。

數位轉型的幻覺

Ron 認為的銀行數位轉型,應該要解決銀行核心系統限制和結合新興的人工智慧 (AI) 工具和技術——但事實並非如此。

傳統核心系統的轉型方案

只有 16% 的金融機構表示,他們的核心供應商為他們的數位轉型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Cornerstone 調查的一位受訪者評論道:

「雖然金融科技公司和其他供應商吹噓即使是小型機構也可以數位轉型,但核心供應商不願意整合技術讓我們感到束手無策。即使真的開始了,還是要克服許多挑戰才能順利完成。」

然而,責任不能完全歸咎於供應商。

作為數位轉型的一部分,70% 的銀行不打算更換其核心系統。此外,很少有人計劃部署核心整合系統、介接平台或支付系統。沒有這些平台,沒有更換核心系統,就很難看到如何實現數位轉型。

根據 Cornerstone Advisors 合夥人 Brad Smith 的說法:

「數位轉型正在迫使許多機構做出關於核心系統的決策:應該要聯手核心供應商一起加大數位化力道,還是選擇一流的數位平台?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後者,因為他們認為核心供應商無法跟上創新、優化用戶體驗和系統整合的腳步。許多人現在正在轉而選擇下一代、數位原生的核心來運行他們的數位銀行,著眼於最終將他們的傳統銀行轉換為這些下一代核心。」

部署對話式 AI 工具和技術

對話式 AI 正在成為銀行業的一項基礎技術,有三個原因:

  • 處理品質 銀行業數位產品應用的流失率非常高。更麻煩的是:只有少數機構會在一個工作日內跟進潛在客戶,這是不可接受的。銀行需要將對話式 AI 工具作為一個關鍵業務流程,而不僅僅是一項銷售和服務工具。
  • 數據 純粹從客戶與數位管道或是應用程式的點擊路徑的數據難以分析客戶行為。從客戶與聊天機器人中收集的數據可以克服這些缺點。銀行需要將聊天機器人納入其數據管理策略的一環,而不僅僅是一項銷售和服務工具。
  • 個人化 太多的銀行僅僅著重於「提供個人化資訊」,但聰明的銀行明白真正的重點應該是「進行個人化對話」。然而,目前他們都仍在努力獲取數據以提供良好的個人化對話的服務。

然而,那些認為自己數位轉型進度已經超過 75% 的機構中,只有 18% 的機構部署了聊天機器人;但反而在那些覺得自己轉型完成度沒這麼高的機構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經部署了聊天機器人。

而像機器學習這種被認為會對銀行業產生更大影響的技術,在銀行中的滲透率更低。

擁抱真正的未來金融

銀行轉型的過程,常常只是在追趕 5 年前該做數位化,而非真正探索銀行的未來。

雖然未來是不確定的,但有一些趨勢將導致銀行業不同於今天存在的銀行業,其中包括:

1)嵌入式金融。 根據即將發布的 Cornerstone Advisors 報告,嵌入式金融——將金融服務整合到非金融網站、手機應用程序和業務流程中——將幫助銀行產生大約 500 億美元的銀行即服務 (BaaS) 收入。然而,很少有銀行將 BaaS 確定為其組織的策略重點。

2)去中心化金融。ethereum.org 在其對去中心化金融(DeFi) 的定義中表示,DeFi 「使用加密貨幣和智慧合約來提供不需要中介的服務。」 11:FS 的 Simon Taylor 認為「在為現實世界的借貸活動提供資金時,DeFi 可能會表現出色」並寫道:

「DeFi 協議執行真正的點對點借貸。它從不持有資產;它只是設定借款人和貸款人之間的價格。它以超低成本提供貸款的核心功能,因為它的固定成本幾乎為零。從本質上講,DeFi 可以省去中間人。」

但 Taylor 繼續說:

「許多人會建議 DeFi 的目標是切斷中間人,這沒有錯;我認為它沒有抓住重點。我認為我們不會生活在一個沒有中間商的世界裡。但我確實相信 DeFi 正在為數位經濟建立替代經濟支柱。」

我還沒有看到或聽說過一家銀行正在考慮 DeFi 將如何影響該機構的地位的數位轉型計劃。

3)元宇宙 在文章 《Metaverse 的博文中,銀行數位轉型的終結?》中 CoinYuppie 推測元宇宙將以多種方式改變銀行業,包括:

  • 識別驗證。在元宇宙中,身份驗證將透過 VR 眼鏡和包含安全芯片的元宇宙感應設備進行。
  • 即時運算建立的金融產品。在元宇宙中,虛擬產品經理使用手勢拖放數位產品製造的整個過程。
  • 遊戲和景點成為銀行流量的來源。您可以在珠穆朗瑪峰、塔里木盆地、崑崙山或九寨溝開設分店。該銀行將結合這些宏偉的地標,充分個性化其分支機構和展示其產品。

銀行需要進行真正有效的數位轉型

許多銀行的問題在於,他們所謂的數位轉型工作只佔一小部分,甚至不在整個組織整體策略的一部分。甚至有一些機構聲稱數位化是關於「文化」變革,而不是技術變革。

不要讓「數位轉型」成為一時時尚的管理名詞,銀行業應該執行真正的轉型策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