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創新的金融模式與蓬勃發展的金融科技,讓「 普惠金融 」成為一個耳熟能詳的話題,並使得全球數百萬在經濟上被排斥的人能夠使用金融帳戶,透過金融資源的再分配,協助窮人們脫貧或是實現自我。但同時也逐漸面臨了這樣一個事實:金融服務的再使用率一直徘徊在低點。在非洲和印度尤其如此 — 諷刺的是,那裡是帳戶數成長率最高的地區。

在這種情況下,普惠金融界不得不問:普惠金融是為了什麼?做到了什麼?

幾年過去,不斷成長的微型金融機構與相關研究都顯示出:透過金融服務,確實提高了窮人們應對風險、在發生危機時應對衝擊的能力以及在衝擊後的恢復能力,並且具備抓住投資機會改善生活的能力:

  • 因為窮人得以獲得更大的財政資源。窮人使用金融服務來建立資產和管理負債。例如,金融服務可以幫助家庭分配和增加收入、管理開支、投資於企業增長或更好的就業,或者轉移用於應對沖擊或投資的資金。 
  • 因為窮人能夠投資更好的能力。窮人還使用金融服務來培養有用的技能和獲取知識。例如,數位金融服務已被證明可以簡化支付教育和培訓費用的流程。使用金融服務可以改善人們對自身能力、自主性和對未來期望的認知。使用金融服務還意味著與其他人交往,這有助於建立社交網路、鼓勵積極的自我認知、獲取訊息和知識。 
  • 因為窮人可以加強身體的健康程度。此外,窮人使用金融服務來改善他們的健康和身體活動能力。證據表明,數位金融服務使基本生活條件的支付變得更加容易;建設供水、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基礎設施;並使用醫療保健服務。金融服務還可以使人們獲得更好的食物和營養、運輸服務、電力以及更好的住房或住所。

然而,全球證據的分析研究也揭示了幾個關鍵的挑戰:

  • 有些金融服務創新了,有些還沒。儘管有些特定的金融服務已經有肉眼可見的影響,但仍有一些重要的服務未能跟上,像是儲蓄、保險和支付,金融業似乎在開發可行的商業模式以將這些服務大規模地提供給窮人上碰到了許多挑戰。 
  • 關於「影響結果」的認知差距。對於其他類型的金融服務,如信貸和現收現付 (PAYGo) 服務對窮人們產生何種影響的證據不足。以「信用」而言,儘管已經進行了大量研究,但仍然沒有定論。這是因為大多數研究沒有確定究竟是產品、客戶或市場條件,導致不同的觀察結果 

過去幾十年,金融普惠確實改變了國際組織援助、扶貧政策的制定樣貌,取得了相當斐然的成果,但在工具不斷創新的現在,我們也必須回答這些問題:我們是否有辦法分辨金融服務對改善生活的關鍵程度,是信貸重要還是保險重要?是否有辦法創造出更創新的模式,在兼顧商業持續性的前提下,提供窮人更多關鍵的金融服務,而非依賴社會安全網?

這些問題,Side Hustle MFI 也不斷在反覆思考;誠摯地邀請您,一起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