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J

Browsing

9/30 號晚上,柬埔寨信用局(Credit of Bureau in Cambldia, CBC,意近於台灣的聯徵系統)在金邊市索菲特酒店,舉辦了一場十週年晚宴,邀請柬埔寨國家銀行副行長 Ouk Maly 和 CBC 主席兼中央銀行助理行長兼總幹事 Chea Serey 博士閣下出席了晚宴。

來自經濟和財政部、主要部委的各界傑出官員以及 CBC 181 家成員金融機構的代表參加了此次活動,以祝賀 CBC 對柬埔寨金融業的 10 年貢獻。

Side Hustle Microfinance 作為近期最為活躍(使用 CBC 系統最頻繁)的金融機構,也受邀參與了本次活動。

左一為 Side Hustle 微型銀行財務主管 Miss Rays,左二為營運主管 Mr. Yu

CBC – 柬埔寨金融的基礎設施建立者

2012 年 CBC 的成立,是柬埔寨金融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捩點。在此之前,柬埔寨銀行協會 (ABC) 只願意與不到 10 家銀行建立信用共享訊息管道(目前有超過 181 個金融機構單位)。而這樣的基礎建設,顯然無法辨識出銀行和金融機構之間重疊的貸款,除了導致一些原可避免的壞帳,也會進一步造成金融機構的信用緊縮。

但在 2012 年 CBC 成立後,它大力支持 ABC 、柬埔寨小額信貸協會 (CMA) 以及整個銀行業,協助檢查銀行/金融機構和 CMA 客戶的財務狀況,以節省大量被用於搜集貸款訊息與客戶資訊的時間,金融機構得以加快為客戶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速度,因此大幅度降低貸放成本。

無庸置疑,在過去十年中,CBC 能夠對穩定金融部門產生重大影響。信用報告在彌合貸款人和借款人之間的訊息鴻溝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以快速評估信用風險並做出貸款決策,從而獲得融資。

CBC 主席兼柬埔寨國家銀行助理行長兼中央銀行行長 Chea Serey 閣下。

從信用報告到數據輔助決策系統

將所有公民和企業納入信用報告系統,以促進負責任的金融包容性和可持續經濟增長,是 CBC 路線圖下的一項關鍵承諾。如今擁有 700 萬用戶的CBC,認為是時候再次引領柬埔寨金融生態,向下一個階段前進。

新的 CBC 將不只是訊息的媒合者,更期許透過自身發展中的數據分析,驅動金融生態系的決策。

「隨著我們步入下一個十年,CBC 將啟用跨境信用報告框架,以實現不受地域限制的融資管道。我們相信,在未來幾年,CBC 可以透過與公用事業、電信和支付公司的合作,建立一系列更加完善的替代數據庫。」CBC 主席 Chea Serey 表示。繼 2020 年推出新一代數據分析報告 (DAR) 和 K-Score 後,CBC 推出了該國首個面向所有成員的信用風險熱點圖(Heat Map)。

CBC同時也在成立10週年之際,舉辦了以“信用風險、新興不確定性和破壞式數位創新”為主題的商業論壇。來自金融行業的高級領導人分享了他們對信貸市場在危機和經濟不確定性中利用技術進步的演變和適應的見解。

CBC 還組織了以“信用風險、不確定性與破壞式數位創新 ”為主題的商業論壇。

如今,CBC 已成為數據分析驅動的決策生態系統的推動者,透過一系列商業智能、數據分析和預測分析解決方案用於貸款申請評估、投資組合監控和戰略分析,促進信用風險管理。

CBC 首席執行官Oeur Sothearoath 先生 表示:「在這十年的旅程中,我們為我們的成員金融機構提供了現代、安全的報告和分析基礎設施,以實現高效和透明的信貸市場。我們對未來十年的願景將是真正為我們的會員提供一個無摩擦的決策環境,讓他們觸手可及的數據和技術。」

從去年(2021)「NFT 之夏」以來,越來越多投資人注意到加密貨幣市場,相關產業的工具與標的也蓬勃發展;這段期間,當我們與客戶見面時,客戶總是會問:「加密貨幣,你們怎麼看?可以投資嗎?」
比特幣、以太坊、智能合約、DeFi、GameFi、CeFi、Dex……我們雖然一直都有在進行相關領域的嘗試、研究與投資,但目前還不夠成熟變成服務提供給我們的客戶;因此資訊先行,我們會將我們所理解到的加密貨幣世界,以「元宇宙」(metaverse)為題的系列文章呈現給大家。我們會盡量使用淺顯的文字,將我們對加密貨幣的理解寫出來,為我們客戶打開加密世界理解的大門。
當然,這些資訊都是中性的,不包含任何投資建議,我們目的是希望建立起您對元宇宙想像,也希望能激起更多交流的漣漪。
若有任何建議與回饋,歡迎來信:contact@sidehustlefq.com
每個人也許都有自己看待產業的一套觀察視角,我們也不例外,如果有人問起我們:「你相信加密貨幣嗎?」與其試著談論相信與否,我們更傾向展現以下五個參考指標。

評估指標1:比特幣的 MVRV 值

作為數位黃金的存在 – 比特幣現在依然是公認的加密世界王者,很多人說它像是投資工具,不過還是有基本面存在,通常在評估時,會使用 MVRV 值,MVRV = MV / RV。裡面的MV為流通市值(Market Cap),RV為已實現市值(Realized Cap,RV),不精確地說:你可以看成是比特幣的本夢比。

流通市值比特幣當前價格乘以流通貨幣的數量。就像一般金融市場的市值,即(股價)乘上(股票數量)。已實現市值指的是「比特幣最近一次從一個錢包發送到另一個錢包時的價值」,也就是最新成交價。簡單來說,我們透過兩者相除,扣掉了市場上的波動,被視為更真實的比特幣長期價值衡量標準。(畢竟市值受到資訊面的影響很大)

它既考慮了實現的上限,也考慮了市值;白話文就是:如果你不是一個比特幣的長期信仰者,那麽在 MVRV 值小於 1 時買進,並在大於 3 的時候賣出,將會是你的最佳策略。根據過往數據顯示,MVRV值在 3 以上的時間正在逐漸縮短。2011年,MVRV 在 3 以上停留了四個月。在2013年,它在那裡停留了10週,在 2017 年停留了三個星期,去年2021年它只停留了3天。

除了比特幣自身的趨勢與交易頻率,超過 1.5% 的比特幣供應已經透過 BitGo 協議綑綁在以太坊上,是 2021 年底鎖定的兩倍多。但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因為數百萬比特幣也開始以不同形式「衝擊」其他區塊鏈。首先 BTC 將成為其他 Layer 1(其他區塊鏈)的儲備,這大大增加了生態系的規模以及可信度,「跨鏈橋接」協議的蓬勃發展也將解鎖更多點對點交換 — 那麼比特幣更能成為其他貨幣的擔保與中心。而市場大眾對穩定幣(有等值法幣為擔保的加密貨幣)之獨立性、遭受審查阻力或抵押是否真實存在的擔憂將有可能導致市場對比特幣抵押加密貨幣變成一個更好的選擇。

目前 BTC 的市值約等於 Defi 市值的 2.5 倍,但作為營運資本的抵押率卻要低得多,這意味著它的槓桿率不足,而且 BTC 作為 DeFi 抵押品的上限比 ETH 高得多,發展仍可期。不需要信仰,也會判斷這個比率在可見的未來將會持續上升,越來越多的長期比特幣持有者將會意識到他們使用比特幣抵押,將能以更便宜的利率借款。

評估指標2:最重要的科技基礎建設公司 – 以太坊

比特幣是黃金,那在加密貨幣世界內,以太坊就是最重要的科技公司,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講的 FAANG(Facebook、Apple、Amazon、Netflix、Google),不為別的,只因它正在打造加密世界的基礎設施,剩下的問題就是:以太坊能否超越微軟、蘋果或谷歌?如果可以,就會是現在市值的 3-5 倍。它可以使所有五個加起來都黯然失色嗎?那市值的可能性將是現在的 15-20 倍。

評估指標3:Solana 區塊鏈的 Sol 幣 / 仿鏈

在仿鏈當中,Solana 做為最被看好的以太坊殺手,可以完全想見,基本上對齊的對象就是以太坊。像這樣爭奪「第二名」的區塊鏈不在少數,也就是說你要馬買以太坊,要馬買一籃子其他資產做空以太方。而不論哪一端蓬勃發展,都會帶動另一端的追逐與對抗。

評估指標4:去中心化金融 – Defi vs 傳統金融

你應該怎樣都沒有想到,被大肆報導「金融未來」的 DeFi ,其交易量,不到全球銀行市值的 1%,那長期有多少上漲空間?

當然一些頂級 DeFi 協議的價格已經停滯,但如果你確信加密資本市場將加速取代中心化機構,它可能會提供比當今市場上其他地方更好的風險回報機會。在 Defi 領域,仍然有許多你該注意的不利條件,像是:協議間競爭非常激烈、監管審查即將到來、技術漏洞無處不在以及系統性違約,都可能會削弱整個市場,而高昂的 gas fee(礦工費,可以看作交易手續費)正在削弱小單位的經濟動能。但這些都無損於 Defi 的擴張以及他可以為市場帶來的想像 — 這點我們可以從許多指標看得出來,只不過目前的所有「Defi 數學」,高機率只適用於鯨魚玩家。

評估指標5:藝術品?身份證?還在被定義的 NFT

DappRadar 在 2021 年 9 月初估計 NFT 市值為 140 億美元,此後該數字一直在上升。

在 2022 年的此刻往回看,NFT 顯然為整個加密貨幣世界的用戶經濟打開了一道通往設計領域的門,而這個垂直市場的長期規模和範圍都非常大。 想像一個在加密貨幣世界裡的路易威登母集團 LVMH($375B),而有加密貨幣「最強交易手」之稱的三箭資本(Three Arrows Capital) 創辦人Su Zhu 認為 NFT 市值估計有潛力可以上看 10% 的加密貨幣整體市值(今天的 $225B)。

儘管「發了就跑」、「破發」事件層出不窮,但不需要因此看壞這個市場,這些現象只是更多地說明了目前流向 NFT 的資本,是屬於創造者和基礎設施建設者的機會,而不是大多數特定 NFT 特項目。

是信仰還是理性觀察?

加密貨幣是觀察?是信仰?是投機?還是未來呢?看到此處的你,或許還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但說不定以下一些客觀事實能夠幫助我們思考。

加密貨幣領域在 10 年內創造出 3 萬億美元的流動價值,幾乎可以與所有其他風險投資支持的新創公司總額相媲美。而經過了 2014、2015 年以及 2018、2019 年的泡沫洗禮,創投們也學到了一些事情,開始將部份資產佈局在較高風險的新興幣種,然後也不會變現成現金,反而會移去權值股,例如 BTC、ETH、SOL 上面。

交易方面,根據 Dove Metrics 的數據,我們在 2021 第三季的 423 筆交易中看到了 80 億美元的私人投資,幾乎是自年初以來投資的 178 億美元的一半,這已經超過了前六年的總和。

回過頭來,我們認為,其實關鍵在於試著回答以下這五個問題:

  1. 你認為,中心化世界是否仍在崩潰?(表示世界需要去中心化的解決方案,不管他最後是不是比特幣或是以太坊)
  2. 你認為,Web3 是否正在對樂觀的未來下注?(表示這個產業內是否處於成長前期)
  3. 你認為,目前被視為 Wev3 產業的最新應用(DAO、NFT)是否仍然值得在下一個建設階段進行大量投資?(表示這個產業內是否處於成長前期)
  4. 你認為,在下一次熊市來臨時,是否更容易找到基本面強大的投資項目?
  5. 你認為,是否仍有充足的資金來資助所有 Web3 裡有趣的事情?(表示願意參與其中建設的規模有多大)

有可能你的答案是以上皆是,但也有可能一百年後,這些東西全部都會消失;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區塊鏈的技術框架與應用軌跡,肯定會被留下。

(本文僅做討論與分析用,並不包含任何交易購買建議,進入加密貨幣世界之前請 DYOR – Do Your Own Research)

從去年(2021)「NFT 之夏」以來,越來越多投資人注意到加密貨幣市場,相關產業的工具與標的也蓬勃發展;這段期間,當我們與客戶見面時,客戶總是會問:「加密貨幣,你們怎麼看?可以投資嗎?」

比特幣、以太坊、智能合約、DeFi、GameFi、CeFi、Dex……我們雖然一直都有在進行相關領域的嘗試、研究與投資,但目前還不夠成熟變成服務提供給我們的客戶;因此資訊先行,我們會將我們所理解到的加密貨幣世界,以「元宇宙」(metaverse)為題的系列文章呈現給大家。我們會盡量使用淺顯的文字,將我們對加密貨幣的理解寫出來,為我們客戶打開加密世界理解的大門。

當然,這些資訊都是中性的,不包含任何投資建議,我們目的是希望建立起您對元宇宙想像,也希望能激起更多交流的漣漪。若有任何建議與回饋,歡迎來信:contact@sidehustlefq.com

元宇宙的背後 – 區塊鏈,其實跟網際網路是類似的概念?

在進入元宇宙之前,我們先問自己這個問題:如今人人都上著網,但又有多少人理解 www 網際網路的協議、wifi 的技術、網站與 App 的框架呢?

答案顯而易見,而且理直氣壯 — 是的,我們並不知道以上所有東西的底層技術細節,但我們或多或少都正在關注它們的應用層面。

區塊鏈也是一樣的東西,它是組成元宇宙的基礎、一種密碼學的算法、一種協議,但現在你只需要知道它的共識機制能夠建構起一個「去中心化」(沒有中央管理員)的虛擬世界,每個參與其中的用戶,既是服務享受者,更是服務監管者。所以它的「不可篡改」特性也很好理解,因為當用戶多到一定程度時,你不可能修改所有人的記憶。

所以你可以將元宇宙理解為新時代的 www(網際網路),這也正是它被稱為 Web3 的原因。(Web2.0 即是以 Google、Yahoo、FB……等網路巨頭為代表的一個世代),或是我們引用矽谷知名創投 a16z 創辦人 Chris Dixon 的定義:We3 是一個加密貨幣所精心策劃的網際網路,這個網路,由服務建設者和用戶所共有。

一如我們所理解的網路世界,是由網站、App 所建構起來的,Web3 也會有他們的「網站」與「App」。所以出現了比特幣與以太坊。

比特幣 – 元宇宙世界的黃金、第一條區塊鏈、也是第一個應用

2008 年,由雷曼兄弟等中心化金融大鱷所引起的金融海嘯,凸顯現行經濟體系的脆弱,並撕開了金融界「相信專業人士」的假面,他們貪婪、會出錯、更會為了自身利益犧牲經濟體系。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中本聰帶著比特幣算法橫空出世,創造了第一條區塊鏈 – 比特幣主網(Bitcoin Main chain),並發行了第一款加密貨幣:比特幣。

它為後世所有區塊鏈應用做了許多經典的示範,像是透過「挖礦」行為,吸引用戶加入比特幣主網以維持不可篡改特性;設定「總共 2100 萬顆」與「每日出產礦量每四年減半」以控制通膨,構成了最初的代幣經濟機制;並且建立了「加密貨幣用於實體世界財貨交易」的可能。而在 2022 年的今天,居高不下的市值與用戶,就如同北極星指引區塊鏈產業的發展。

因此許多人會以「加密貨幣中的黃金」來比喻比特幣。

很難想像,當初中本聰的願景只是希望創造一個:完全由市場決定、沒有人監管的經濟流通。但為了解決當時經濟體系中心化的風險與問題,並實現區塊鏈的特性,提供「多人參與」的誘因必不可少,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區塊鏈應用都跟幣脫不了關係,這也是比特幣是區塊鏈第一種應用原因。

看著比特幣的背影,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以太坊的以太幣、最大交易所幣安的 BNB 幣、強調遊戲生態的 Solana 區塊鏈的 Sol 幣……加密貨幣快速發展,直到 2017 年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 初始代幣發行)之亂「如果不知道要提供什麼服務,先發幣讓人用法幣兌換就對了」,使得加密貨幣的種類數量達到頂峰。其中有些加密貨幣是在同一條區塊鏈上發行,有些則是自己創造一條區塊鏈發行。

看到這邊你或許會有點疑惑。區塊鏈不是只有一條嗎?

沒錯,並不是只有一條;如果做一個簡單但沒那麼精確的比喻,每一條區塊鏈彼此之間的關係就像是 iOS 與 Android,雖然這兩個作業系統都有 LINE、Facebook 可以用,但有些軟體只會有 iOS 版本、有些遊戲只會有 ANdroid 版本。也就是說服務提供者,需要根據作業系統的不同來開發服務。

每一個作業系統(區塊鏈)所能使用的服務(代幣、交易所、遊戲),不一定相容於彼此,就像 Mac 打不開 pptx 檔,除非透過一些轉檔服務,也像有些網站當年不支援 IE、有些服務只有 App。

總有一天這些差異性會被消除,但那一天還沒到來。

以太坊 – 區塊鏈這麼棒,只用於貨幣是不是太可惜了?

比特幣出現以後,在用戶逐漸增長的過程中,其實也產生了一些技術問題,最被人詬病的,就是「交易速度慢」與「擴充性差」。儘管比特幣交易比人工結算快多了(每秒7筆),但是跟中心化電子傳輸比起來,效率可是遠遠不及。而「擴充性差」,則是因為中本聰當初設計出比特幣時,就是希望它是一個單純獨立於各種國家、機構權力以外的支付系統,自然不會考慮擴充。

因此後續出現了許多嘗試修改、補足比特幣不足的團隊,他們要做的事情很簡單: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這麼好的特性,不該只在貨幣上面被實現,應該有更多可能性。

夾帶這樣的願景,2013 年以太坊(以太區塊鏈)推出,與只能發行代幣的比特幣區塊鏈相比,用戶可以在上面發行「智能合約」與「應用程式」。前者的擴充,使得區塊鏈可以做更多層次的結算(從幣的交換,到幣與物品、服務的交換),最有名的應用,就是現在人人琅琅上口的 NFT 以及「去中心化組織 – DAO」,後者則是交易所、兌換所、遊戲等等的服務。

時至今日,以太坊已經不是一條普通的區塊鏈而已了,而更像是一個 Web3 的 App Store / Google Play。而區塊鏈世界也隱隱出現了更清晰的兩大寡頭輪廓:談到加密貨幣,以比特幣為尊;談到去中心化應用,則視以太坊為主。

雖然以太坊目前暫時領先,但 2021 年發生了「NFT 之夏」,根據 NFT數據公司Nonfungible.com的一份報告,去年NFT交易量達176億美元,比2020年8200萬的交易量相比增長21000%。

這樣的交易狂熱將以太坊推向了崩潰的邊緣,所有區塊鏈的缺點被無限放大,儘管更多的鏈上容量遷移到了以太坊新推出的第 2 層(Layer 2),但用戶依然大量湧向了被稱為仿鏈(戲稱是抄以太坊)的其他區塊鏈。

當然其他區塊鏈也沒有放過這樣的機會,紛紛想方設法解決以太沒能解決的問題、並突出自身的強項,以太坊也透過各項更新(推出側鏈 Polygan、EIP-1559提案、PoW 改成 PoS、Optimism 擴容、ZK Rollup)展開了新一輪激烈的競爭。

所以哪一條區塊鏈比較好?

要比較區塊鏈彼此之間的優劣,就不得不考量所謂「三難困境」,意即區塊鏈只能優先考慮「可擴充性」、「去中心化」和「安全性」之間的三個優先事項中的兩個。 所以當以太坊主網選了安全及去中心化,其他競爭對手當然紛紛的另外發展。例如 Polkadot 和 Cosmos主打可擴容,Solana 想要快速發展,因此犧牲一定程度的去中心化來換取速度。

但最後你我都知道,若要爭論 iOS 跟 Android 哪一個比較好?考量因素太多了,軟體、應用、硬體……都會影響我們決策,而作為一個消費者,我們且看這些參賽團隊發揮創意,如何提供人類更好的未來服務吧。

元宇宙就像是網際網路、區塊鏈就像作業系統、比特幣就像是黃金,而以太坊就像是 App Store / Google Play……一但兩相對照,你就會發現區塊鏈產業還在非常初期的發展階段,未來會變成什麼、變成多大,都很難說,但如果要理解元宇宙,那麼你最該了解(或最少需要了解的)就是比特幣與以太坊,畢竟截至目前,其他所有服務,都來自於這兩個原型。

曾為閃耀新星,線上提供「 小額信貸 」的平台 LendUp 因欺騙用戶重複貸款,貸款業務關閉在即

路透社

2021 年 12 月 22 日,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 (CFPB) 下令 LendUp Loans 支付 10 萬美元的罰款、停止發放新貸款,並禁止 LendUp 在多次欺騙性行銷活動和其他違反公平貸款的行為後,對某些未償還貸款進行催收。

這不是第一次 LendUp 被法律制裁,早在 2016 年時,LendUp 就因為誤導借款人,被處以 363 萬美元的罰款。隔年,PayPal 投資了 LendUp,作為其在數位支付市場中一部分的競爭優勢。Alphabet Inc(前身為 Google Ventures)以及其他位於加州的風險投資巨頭 A16z 和 Kleiner Perkins 都持有 LendUp 的股份。

打著屬於窮人的「正義大旗」而起的 LendUp

故事回到 2012 年,LendUp 自矽谷知名孵化器—— Y Combinator 孵化,意圖顛覆發薪日貸款(Payday Loan,意指以個人信用作擔保,其依賴的信用依據是借款人的工作及薪資記錄)與消費金融。

發薪日貸款是一種無須抵押的小額短期(1-2 週)貸款,借款人承諾在下一發薪日償還貸款並支付一定的利息及費用,自上世紀 90 年代在北美大規模興起。LendUp 作為直接貸方,將小額美元貸款作為消費者建立信貸和提升金融信用階級的機會。信用不佳或沒有信用的消費者依然可以申請並獲得小額短期貸款(最多 250 美元,最多 30 天)。

LendUp 的使命是利用小額貸款,幫助客戶建立信用和提升財務等級。

光 2011 年(LendUp 創辦的前一年)就有超過 1500 萬美國人申請了發薪日貸款,借款總額為 450 億美元。這些人大多沒有銀行帳戶,這意味著他們沒有任何信用,也無法使用傳統的金融服務獲得貸款和現金。他們所使用的發薪日貸款往往無法為他們創造信用。尤有甚者,許多人最終因隱藏費用、昂貴的展期和不透明的條件而陷入長期債務。另一方面,信用機構也不承認發薪日貸款,因此即使消費者按時付款,他們的信用報告也不會得到正面評價。

這就是 LendUp 所看到的痛點,LendUp 以無隱藏費用、無展期、低利率、卓越的客戶服務、即時貸款決策和開放平台而自豪。該公司有一個風險分析的選擇性貸款流程,這個流程控管下,將會有 15% 的申請人被批准,其餘 85% 申請人,將會被轉介到 LendUp 與非營利組織合作所提出的改善方案。LendUp 表示,它使用的數據分析,是基於社交媒體等非傳統數據源來做出決策的新型風險模型。

對於符合條件的人,LendUp 將收取貸款金額 15% 的費用。申請人可以透過提前償還貸款以及在平台上參加有關良好信用、財務規劃等方面的教育課程來降低該費用。

聽起來非常美好,而 LendUp 的兩位創辦人也是大有來頭,Sasha Orloff 曾在格萊珉銀行(其創始人獲得 2006 年諾貝爾和平獎)、世界銀行和花旗集團工作。Jacob Rosenberg 是 Yahoo 的第 80 位員工,也是遊戲公司 Zynga 的 CTO。

看似完美的商業模式

LendUp 推出的第一個產品:LendUp Ladder。與過往的發薪日貸款不同,它標榜著幾個要點:

  • 無論需要多長時間還款,LendUp 都會在其頁面上標示固定費用,所見即所得
  • 它可以讓客戶在幾分鐘內直接透過手機收款
  • 它將教育嵌入到體驗中,向用戶傳授信用評分、預算、興趣和保護他們的身份等等的金融教育
  • 準時付款的人可以獲得積分,讓他們以較低的利率借入更多資金
  • 它可以幫助客戶建立他們的 FICO 信用評分,以便他們最終有資格獲得更便宜的傳統貸款

為了確保從沒有信用記錄的人身上收回資金,LendUp 還會查看公共記錄、專業機構和銀行對帳單。它的機器學習技術可以讓這一切快速而自動地發生,而不是等待銀行員工手動進行研究。LendUp 甚至與大型信用評分公司 TransUnion 進行一份研究,指出使用 LendUp 的人比使用其他線上貸款或根本不借款的人更有可能提高信用評分,一如他們的初衷:LendUp 的目標是讓被擋在銀行系統之外的人們,建立信用評分。

緊接著,LendUp 推出了自己的信用卡,如果客戶按時付款,那麼將免息,相較之下,平均發薪日貸款的年利率為 500% 至 700%,這家新創公司希望讓 Ladder 客戶升級到更便宜的 L Card(現已剝離,更名為 Mission Lane Card)。

此時市場上仍有其他科技公司試圖擊敗銀行,但沒有一家專注於為窮人提供信貸。Marqeta 只做借記卡和預付卡、Avant 為信譽良好的人提供更大的 5,000 美元以上的個人貸款、SoFi 向可靠的常春藤盟校提供廉價的學生貸款、也許與 LendUp 最接近的是 Capital One,它是最大的次級貸款機構,但他們使用的模型似乎不如 LendUp。

從「翻轉窮人貸款」切入、明星加速器出身、包含 Google Venture 在內的一系列明星投資人注資,此時的 LendUp 看起來風光無限。共同創辦人Sasha 在一次 2016 年的訪問中表示:「透過發薪日貸款或次級信用卡以錯誤的方式賺錢非常容易。很容易利用人,向他們收取更多費用,我害怕我們團隊中的某個人會開始建議我們做與公司使命背道而馳的事情……讓貪婪佔據了上風。」

LendUp 逐步走向歧路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從 2016 年起,LendUp 與消費者和企業監督組織的衝突越演越烈,如果以為是又一次老舊制度綁架了創新的故事,那你可能要失望了,細看裁罰內容,可以看出幾個面向:

  1. 直接觸犯法律:
    2016 年,LendUp 同意支付 268 萬美元的退款、費用和罰款,以解決與加州商業監督部的訴訟,該部指控 LendUp 違反了該州的分期付款和發薪日貸款法。
  2. 向借款人提供「不準確的」貸款成本:
    2016 年,CFPB 命令該公司為誤導借款人支付 363 萬美元的退款和罰款。CFPB 稱,LendUp 向一些消費者提供了有關 LendUp 貸款真實成本的「不準確訊息」,並在借款人無法獲得貸款的情況下,向他們宣傳可以獲得較低成本的貸款。該公司也沒有在其 APR 中披露一些費用,這使得貸款看起來比實際便宜。
  3. 收取違反法律的高額利息:
    在 2020 年的訴訟中,CFPB 指控 LendUp 從 2016 年 10 月開始發放違反《軍事貸款法》的貸款。該法律禁止貸款人向現役軍人及其家屬發放年利率超過 36% 的貸款。根據訴訟,LendUp 向 1,200 多名受保護借款人提供了 4,000 多筆利率更高的貸款。貸方於 2021 年和解了訴訟,同意向消費者支付 30 萬美元和 95 萬美元的罰款。
  4. 承諾重複借款會降低利率,但並未實踐:
    2021 年 9 月,CFPB 宣布對 LendUp 提起另一起訴訟,理由是 LendUp 涉嫌違反 2016 年的同意令,禁止其扭曲借款的好處,包括宣傳重複從 LendUp 借款會導致利率降低的廣告。該訴訟還指控 LendUp 在某些情況下未能及時提供不利行動通知,而在其他情況下沒有準確描述通知中拒絕信用的原因。該指控將使 LendUp 違反公平貸款法。為了解決訴訟,LendUp 同意停止發放新貸款,停止對部分貸款進行催收,並支付 100,000 美元的民事罰款。

誤導與毀諾、並向法律保護的弱勢族群收取高額的利息, LendUp 似乎已經不是那個 2012 年成立的「正義組織」,此時他們已發放了超過 20 億美元的消費貸款。

有問題的是次級貸款,還是 LendUp?

LendUp 終止貸款業務,有些人認為這是宣告了次級貸款市場走出鎂光燈的訊號,此時距離風險投資大量湧入貸款市場的「風口期」,已經過了十年。

關於發薪日貸款的爭辯從來不曾斷絕。正方認為它為沒有銀行帳戶和被剝奪權利的人創造了財務選擇權,而反方則聲稱它往往是掠奪性的。LendUp 本身也承認傳統發薪日貸款的缺陷,尤其是 Google 在 2016 年禁止發薪日貸款廣告之後,儘管 LendUp 聲稱其透過科技的解決方案對消費者更加友好,最後仍然走上傷害消費者一途。

但是次級貸款真是罪惡嗎?

消費者顯然並不支持這樣的論斷,現在的美國,有超過一半的人口信用評分不足,屬於「次級貸款族群」,這是因為 2008 年金融危機後銀行業提高了獲得貸款甚至開戶的條件需求,FDIC 表示,近 8% 的美國家庭沒有銀行帳戶、依賴非銀行機構(如支票兌現店和發薪日貸款機構)提供金融服務,另外有大約 20% 家庭,即使擁有銀行帳戶仍依賴這些服務。

而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發薪日貸款這樣的次級貸款,非常具有吸引力。LendUp 為新借款人提供的「發薪日替代貸款」(Payday Alternative Loan)收取借款金額 12-15% 的費用,假設 LendUp 的網站上有一筆今天發放的 200 美元貸款,必須要在 16 天後償還,借款人將會被收取包含 35.20 美元的財務費用,年利率將高達 458.86%。

優渥的報酬,使得越來越多的金融科技公司將次貸視為肥沃且服務不足的領域,不過羊毛出在羊身上,客戶只好因其信用歷史支付高額溢價。

有人需要、有人願意提供、有資本願意投入,但依然發生了 LendUp 令人唏噓的下場,那麼或許問題並不在模式、次貸族群,而是最終輸給了貪婪的新創團隊與資本。

LendUp 給小額信貸參與者的啟示:高利潤的背後,是更多的責任

LendUp 最終背離了自己曾經立志守護的族群,或許是並沒有「真的」透過科技與演算法取得了優於過往金融產品的營運模式,但它揭示了即使是在高所得水準的美國,小額信貸依然炙手可熱,並有利可圖。

極高報酬率、龐大潛在用戶的客觀環境,驅使各大資本競相投入、新創金融科技公司不斷冒出,光是美國,從 2014 年至今,以「借貸」為主題的 394 家新創公司們,一共獲得了 56 億美元的投資(資料來源:Crunchbase);令人感到莞爾的是:世界各地的 MFI 機構,也都正在比美國發展更不足、科技更落後、制度更不完備的地方,向那些被已開發國家定義為「次級貸款族群」的人們提供小額信貸,這些 MFI 都做到了 LendUp 沒有做到的事情 – 成功地取得商業價值與消費者權益間的平衡,並協助他們逐步進入現代金融體系。

資本的追捧驗證了小額信貸行業的盈利潛力,但我們 Side Hustle MFI 認為小額信貸不只是能賺錢,我們也同樣相信 LendUp 出發時所擘劃的那個理想情境:為被金融體系忽視的人們提供金融選擇權。

也許 LendUp 隨著自身的業務退展,逐漸將貸款收取的年利息從 400% 降低,故事會就此改寫,但套一句 LoanNow 總裁 Miron Lulic 的話:「我們之所以選擇專注於非優質資產,是因為其他所有人都專注於優質資產,而專注於非主要市場,能對社會產生影響的機會要大得多。」

這是 Side Hustle 推出的系列整理,為您追蹤本週全球 Fintech 最新募資趨勢。

3.75 億美元,F 輪,印度最大的金融科技巨頭 Razorpay

Razorpay 創立於 2013 年,總部位於班加羅爾,是印度支付處理領域的市場領導者,這一輪的募資規模超過以往募資總和。

兩位創辦人在意識到新創公司、小型企業在網路上收款有多麼困難後,他們開始探索支付處理業務。當時印度的支付處理公司很少,新創公司需要製作一長串文件,銀行對於改變興趣缺缺。

但現在情況已然不同,Razorpay 已經成為印度支付市場的領導品牌;它主要的服務範圍是接受、處理和支付小企業 B2B 的資金。它還經營一個數位銀行平台,透過該平台向企業提供信用卡和營運資金。它同時提供 90 多種貨幣的國際支付管道。

除此之外,Razorpay 也規劃出包括幫助企業核對稅收和合規支出、生成可透過電子郵件或透過即時訊息服務共享的支付連結、在各種支付模式下自動重複交易的訂閱工具,以及使用虛擬帳戶自動對帳交易和 UPI ID。

這家新創公司的產品類似於在印度幾乎沒有業務的全球支付巨頭 Stripe(近年來 Stripe 也進入了東南亞的幾個國家)。

現在,Razorpay 每年處理 600 億美元的交易(高於 2019 年的 50 億美元),它表示已積累了超過 800 萬家企業客戶,包括 Facebook、Swiggy、Cred、National Pension System 和 Indian Oil。今年在印度成為獨角獸的 42 家新創公司中,有 34 家使用 Razorpay。

值得注意的是,Razorpay 最近推出了一項直接面對消費者的服務——購物者可以在第一次購買時,保存他們的交易訊息(密碼、卡號、卡片資訊、地址),並在購物者與同一家商家或任何其他也使用 Razorpay 處理其付款的商家進行交易時預先填寫這些訊息。

2 億美元,C 輪,在拉丁美洲提供先買後付服務的 Addi

Addi 創立於哥倫比亞的波哥大,以先買後付的方式開始,讓消費者「只需點擊幾下」即可在幾分鐘內完成購買。如今,Addi 允許客戶在三個月內免費支付購買費用。對於更大金額的消費,Addi 允許用戶以「有競爭力和公平的價格」支付長達 24 個月的費用。

Addi 目前可用於巴西和哥倫比亞的電子商務、行動和實體購買,並計劃在未來幾年擴展到整個拉丁美洲(它計劃在2022年進入墨西哥市場)。

據 Addi 統計,僅 2021 年初到 8 月份,Addi 的 GMV(總商品量)增長了 13 倍。

在大流行期間,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在家購物,在線銷售和電子商務蓬勃發展,Addi 的用戶——客戶和零售商,都不斷成長。目前超過 500,000 名客戶和 1,000 家零售商正在使用其支付處理系統,而一年前約有 30,000 名客戶和 20 家商家。它的目標是明年實現五倍的增長。  

該公司的先買後付技術允許客戶分期付款。它還推出了一鍵購物功能。Addi 與 Apple 和 Nike 等大型零售商以及家庭式雜貨店合作。 

Addi 認為,這樣的增長在大多數人口沒有資格獲得信用卡或其他銀行產品的地區,很自然。 

Addi 在 8 月份剛剛結束了一輪融資,但決定增加更多資金以跟上增長步伐。Addi 正受益於拉丁美洲的大量風險投資。根據拉丁美洲私人資本投資協會的統計,該地區新創企業的年度支出首次突破 100 億美元的門檻。

13 億美元,收購,幫美國人管理訂閱、帳單與預算的 Truebill

Truebill 成立於 2015 年,目前擁有 250 萬會員,會員們透過 Truebill 管理自己的訂閱計畫、帳單以及預算。該公司表示目前分析的每月交易量達 500 億美元,自成立以來已為消費者節省了超過 1 億美元。 

收購方 Rocket Companies, Inc.成立於1985年,總部位於密西根州底特律,主要在美國從事抵押貸款業務,是美國最大房地產抵押貸款公司。為了能夠獲得更大的商業成長,他們瞄準了正蓬勃成長的金融科技。

對於 Rocket 來說,收購 Truebill 的表現反映了今年公司浮出水面的一些元素,Rocket 已開始將自身從單一的抵押貸款服務商多元化,以創造更穩定的收入形式和更好的目標消費者。例如,他們最近涉足太陽能電池板融資,並創建了一個購買汽車的市場。 

不幸的是,對於 Rocket 而言,市場繼續對其股票進行懲罰,因為它仍將公司視為 2022 年利率上升前的抵押貸款公司。 據報導,Rocket 股價今年迄今已下跌 23%,而標普 500 指數上漲 23%。

2,000 萬美元,A 輪,用遊戲化的方式幫你開投資帳戶的 Ant Money

Ant Money (不是那個螞蟻金服),企圖透過為遊戲玩家提供客製化的金融工具來挑戰傳統銀行業。

Ant Money 提供一套整合性的服務,整併了 3 個 App (ATM、Blast、Learn & Earn)與一個平台。

ATM 是希望讓用戶透過該公司獲得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許可的「顧問」或嵌入式金融工具,賺取小額收入以存錢或投資於股票市場。Ant Money 聲稱,根據用戶的參與程度,使用 ATM App 每年可以賺取 100 到 1,000 美元或更多。 

這就是最有趣地方:該公司的收入模式是廣告科技和金融科技的混合體。

Ant Money 的 CEO 這麼說道:「我們所做的基本上是為投資者創造一種參與獎勵計劃的方式。因此,與其開設一個投資帳戶並說『嘿,這裡有一些投資獎勵!』,不如告訴用戶『這裡有一些現金,來自於投資獎勵與廣告,要不要前往投資?』」。如今 AntMoney 間接從廣告商那裡獲得收入,也透過其教育部分的月訂閱費獲得收入。最後,一些大公司或非營利組織正在贊助內容或課程。例如,Gemini 正在提供有關加密貨幣的贊助課程。

在合併之前,Ant Money App(ATM 和 Learn & Earn)在過去 12 個月內擁有超過 500,000 名用戶。在這 500,000 名用戶中,100,000 名擁有投資帳戶。據該公司稱,該投資組合的一半包括五個「世界上最大、成本最低的 ETF」,另一半允許挑選多達 10 隻個股。

Ant Money 不針對任何特定的收入範圍。用戶可能年僅 13 歲,但到目前為止,這家新創公司正在吸引年輕投資者的關注——年齡在 18-22/23 歲之間,本輪領投的 Franklin Venture Partners,認為將投資功能嵌入到已經向用戶支付獎勵或其他激勵措施的 App 中是「幫助年輕投資者入門的絕佳方式,也是 Ant Money 獲取成本相對較低的客戶群體的獨特方式。

2 億美元,E 輪,越南的超級支付 App – MoMo

MoMo (不是我們那個 MoMo)創立於 2010 年,最初是一種 SIM 卡 App,允許人們轉帳、購買手機充值卡和遊戲刮刮卡。2014 年,它推出了一款智慧型手機電子錢包,現已擴展為具有一系列服務的超級 App,包括處理保險支付、捐贈和投資。 

儘管越南在嚴峻的冠狀病毒封鎖期間,電影票和旅遊服務的銷售額急劇下降,但 MoMo 2021 年的收入幾乎翻了一倍。隨著消費者和商家在大流行期間轉向數位平台,註冊用戶從去年的 2300 萬增加到 3100 萬。

Facebook Inc. 和 Bain & Co. 8 月份的一份報告顯示,越南預計到年底將擁有 5300 萬線上消費者,其數位消費者增長率在東南亞位居第二,僅次於印尼。而根據越南政府的報告,產業的政策目標是到 2030 年數位經濟佔 GDP 的 30%、2025 年 80% 的人口擁有線上支付帳戶。

MoMo 表示,該公司計劃使用新資金加速在農村地區的擴張,首先是帳單支付服務。MoMo 還將利用這筆資金加速技術投資,支持中小企業的數位轉型和併購。「最大的挑戰仍然是信任」MoMo 的 CEO Tuong Nguyen 如此說道,「去更多的農村地區後,我們需要投入相當的時間和金錢來教育用戶」。 

根據 Google、淡馬錫控股私人有限公司和 Bain & Company 的一項研究, 這次的投資反映了東南亞蓬勃發展的互聯網經濟,預估到 2025 年,該經濟體將成長一倍,達到 3630 億美元。

仔細觀察大眾市場金融領域最新的「 數位化 」創新,我們通常會看到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新技術 —— 但我們並不會看到這些公司如何將這項技術轉化為優秀的數位產品。這其實不是太嚴重的問題,只不過如果你跟我們一樣,也是一家企圖以數位產品為服務主軸的小額信貸機構 (MFI, Microfinance),那麼這些沒那麼容易看到的東西,就不能被忽略。

大多數金融機構(包括 MFI 們),都會採取收購的方式來取得新技術,以擴大數位產品和服務的規模。以 Tymebank 這家南非的數位銀行為例,他們正在透過雲端以及 API 驅動的服務架構,挑戰能夠以多快的速度、多遠的距離拓展自身服務客戶群。但大型技術變革對銀行,尤其是 MFI 而言,實施起來非常具有挑戰性。

以 MFI 來說,在走上數位化之路的時候,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在自身機構尚未將數位服務商業化的情況下,就急著採取技術解決方案。他們以為數位化是救世主,但現實中數位化並不能拯救無法創造價值的商業模式。一些公司從慘痛的教訓中吸取了教訓,了解到新技術實施不力很容易在創造更多價值之前,就先摧毀原有的價值。

不過也沒有這麼悲觀,善用最小可行產品 (MVP) 進行早期技術創新,是大多數 MFI 測試和迭代數位解決方案、投資建立機構商業能力以證明解決方案本身有價值,並能為成功做好準備的最佳方式。

MVP 幫助金融機構數位化有好的開始

那麼創造好的數位產品需要什麼? 不只是設計產品,更是設計流程

一般來說,金融機構都具有行之有年的產品與運營流程,它們被歷史證明了自己的存在價值,只不過這些產品與流程,並非在數位時代(特別是行動載具時代)被設計出來的,所以在新時代,看起來有點格格不入罷了。

因此要透過數位化介入產品、更改流程,必須要確保能夠為客戶與公司創造價值,這正是許多昂貴且困難的技術創新失敗的原因。很多時候,公司在嘗試實施複雜的技術解決方案時消耗了大量資源,結果卻發現所創造的價值並不能彌補所付出的努力。根據銀行、MFI 和行動網路業者的營運經驗,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導入了技術方案,卻沒有建立相應的管理文化、IT 技能或產品開發經驗。(在柬埔寨,ABA 的數位團隊共有 44 個人,加上一層看起來像是 Google 的獨立樓層,裡面沒有一個人是銀行背景出身

設計產品固然重要,設計流程更是確保成功的關鍵

創建優秀數位產品最重要(但經常被忽視)的要點之一是「確保產品團隊中擁有合適的技能」。產品負責人(Product Owner)需要帶領產品團隊從開發到上市,要使用數位產品成功實現這一目標,他們需要發展 IT 知識和技能,通過敏捷實踐來主導產品設計和技術開發流程。複雜或嚴重依賴技術供應商的技術方案將使產品團隊難以主導營運流程,結果就會是產生一個又一個複雜且跨部門的待解問題,在一個組織之中,我們都知道這樣的問題會被怎麼處理:組織內的人會不自覺地將決策領導權拉高,直到 C-Level 以尋求一勞永逸地解決方案(但是 C Level 不僅不一定具有產品思維,做決策的速度也不符合敏捷實踐的需求,更遑論頻繁動用管理層的時間,會造成組織無謂的資源浪費)、或是回到 IT 部門自決(但是 IT 部門自行承擔產品設計的後果,很容易形成穀倉效應與開發怠惰的循環),甚至有些金融機構會將決策的權力讓給供應商(但是供應商的建議不見得符合你的商業模式)。這些結果都將削弱產品團隊透過敏捷產品設計決策、快速迭代的能力。

需要轉變的管理文化

MFI 的管理文化也「經常需要」轉變。C-Level 管理層需要支持產品負責人作為與產品開發和商業化相關的主要決策者。由產品負責人負責表示銀行其他部門的人員(特別是IT、風險和法遵部門)需要在產品團隊中工作,具備產品思維、並以產品導向將會變成最重要的營運依據。

所有專業,都應該以「產品思維」來驅動

這對於習慣制定「規則」,並要求業務、營運團隊遵守的 C-Level 來說,這種轉變尤其具有挑戰性。其中 CEO 面臨的挑戰是最大的,他需要管理這種向更敏捷的管理文化轉變的過程。

在現實生活中,MFI 管理團隊很容易相信他們可以獲取技術並逐漸發展所需的技能並逐步適應他們的管理實踐。但典型技術實現的學習週期太長。在具備必要的管理文化、IT 技能和產品開發實踐之前就嘗試引入技術解決方案的公司通常會遇到代價高昂、耗時的失敗,從而在公司中產生分裂的挫敗感。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降低技術複雜度,專注於產品開發實踐,縮短學習週期。這種 MVP 方法使公司更容易培養必要的技能,以利用技術創造價值。重要的是,MVP 流程還能向管理層揭示在實現未來藍圖時,必要的組織改動或人員需求。

試著模擬看看:自動貸款發放中的 MVP 方法

許多 MFI 對自動發放貸款感興趣。這些小額信貸機構的一個選擇是聘請第三方公司來構建信用評分模型、決策引擎和面向客戶的 Apps。走這條路時,開發成本、分潤和所需時間很重要。而通常,FMI 將委託其 IT 部門主導與第三方技術供應商的互動,以管理貸款發起平台的集成、安全和數據傳輸。這種方式很容易花費 9 到 12 個月的時間來生成初始版本。而往往這個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版本只是現有業務規則和流程的數位副本,最重要的是,嵌入在由供應商控制的平台中,並需要對後續更改收費。當然,本文要討論就是該如何避免這樣的「傳統技術導入困境」。

另一種更側重於早期產品開發和驗證的替代方法。在這種方法中,MFI 的產品團隊使用非常簡單的技術與客戶一起測試 MVP,以驗證客戶的接受程度。在這個階段,行銷、品牌、客戶界面以及條款和條件都可以被再調整、完善。隨著公司從傳統的基於去中心化信貸員的貸款發放流程過渡到集中的、自動化的流程,流程也得到了有效的製定,很多執行細節都被梳理乾淨。此時風險部門或許會有所疑慮,但在我們可以簡單地透過手動執行新的貸款決策模型(或許一個 Google Sheet 就足夠了),並且手動批准貸款與支付時,所有這些「早期驗證」、「再完善」、「再調整」將都可能發生。

根據研究,金融機構透過上述第二種方法獲得了一些重要的優勢。首先,它在進行重大投資之前驗證推動客戶和業務價值的關鍵設計決策。其次,它在構建自動化平台前,找到經過測試的產品樣貌和流程規範。最後,它將揭示 MFI 不同部門在敏捷開發文化下的實踐能力。

Be Prepared.

眼看 Fintech 浪潮一波波向我們襲來,我們必須認知到,金融數位化將會是所有金融機構都無法繞開的事實,這個事實不僅僅是存在於高所得的已開發國家,對於有科技蛙跳現象的開發中國家,更為重要。

當客戶先有手機而不是先有存摺,金融機構也必須要擁抱不同時空下的市場前提並與時俱進。承認吧,任何一家金融機構,將不得不對自身的技能組合和管理文化做出重大改變,才能更好地利用新興技術創造價值。採取 MVP 策略並專注於早期投入,以逐步建構自身敏捷開發實踐能力的公司,將比在準備就緒之前就採用複雜技術的公司更快地創造價值。

有些人或許會仍對這樣的策略有所疑慮,但不論如何,消費市場終將做出選擇,而如果結果都是要培育團隊內的數位基因,為什麼不從現在就開始呢?

這是 Side Hustle 新推出的系列整理,為您追蹤本週全球 Fintech 最新募資趨勢。

2.2 億美元,B 輪,印度市場領導發卡公司之一的 Slice

Slice 總部在印度,現為印度市場領先的發卡公司之一。今年 6 月時他們的估值還不足 2 億美元,現在已經躋身獨角獸之列(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

這家新創公司針對該國精通技術的年輕專業人士,發行適合他們的卡片。「這些用戶多年來一直在 Instagram 和 Snapchat 上,」創辦人 Bajaj 表示「消費者設計的標準對他們來說非常高。我們不必教他們如何使用 App。這對他們來說很直觀。他們想要簡單和透明」。

Slice 客戶的平均年齡為 27 歲,這也與 Slice 開發團隊成員的年齡差不多。

印度的信用卡市場非常龐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得到開發。儘管有近 10 億印度人擁有銀行帳戶,但這個南亞國家年輕的信用評級系統只涵蓋了這一人口中的一小部分。印度銀行嚴重依賴過時的方法來確定個人的信譽以及他們是否應該獲得信用卡。他們的結論是:向大多數印度人提供信用卡甚至貸款風險太大。

Slice 正在透過使用自己的承保系統來解決這個問題。在今年 9 月推出了一張限額為 27 美元的卡,這張卡受到潛在客戶的需求啟發,但也顯示出它對其承保系統的信心。

Slice 為客戶提供了一系列功能,例如可以免費分期支付三個月的帳單,以及購買數十個品牌的產品時可以享受折扣。

Slice 表示,它每月發行超過 200,000 張卡,據一位熟悉行業數據的人士稱,這使得這家新創公司成為繼兩家銀行之後的印度第三大發卡機構。Slice 在 Twitter 上表示,其候補名單上有超過 100 萬用戶。

1 億美元,D 輪,為小企業提供貸款和金融產品的 Fundbox

Fundbox 透過其信貸和支付產品解決中小企業的營運資金需求,專注於以 B2B 為重點的小型企業,在本輪結束後,估值來到 11 億美元。

Funbox 使用人工智能來提供小企業主適合的金融產品,以更好地經營和發展業務,Funbox 於 2013 年推出首款產品,至今已與超過 325,000 家小企業「建立聯繫」,並處理了超過 25 億美元的營運資金。2021 年,Fundbox 的新客戶獲取率增加了兩倍。但其大部分收入來自現有客戶,CEO Fuloria 將客戶的行為描述為「非常忠誠」。他認為,除了使用人工智能和數據之外,該公司最大的差異化因素之一是它專注於 B2B 中小型企業。

舉例來說,Fundbox 不直接與餐廳合作,而是向為餐廳提供食品的企業或提供清潔和人員配備服務的公司提供服務。

這些 B2B 中小型企業面臨的挑戰並不太特別:他們向客戶開具發票,然後等待付款,但是所有這些與應收帳款捆綁在一起的資金都對營運造成了巨大的負擔,但小型企業往往被大型銀行忽視,因為平均銀行在評估小型企業的風險方面花費超過 3,500 美元(主要是人力資本),也就是說低於此額度的貸款,完全不值得。

因此,Fundbox 所做的一件事就是提供工具來釋放與應收帳款相關的營運資金,僅在美國,這些營運資金實際上加起來就超過一萬億美元。Funbox 的客戶可以在幾分鐘內獲得批准,並在下一個工作日盡快獲得資金。

該公司的客戶範圍從擁有幾十名員工、年收入低至數十萬美元的獨資企業或年收入高達數百萬美元的企業。Fundbox 要求客戶透過其自有交易系統的某些方面與它建立聯繫,例如他們的發票 App 甚至他們的銀行帳戶,透過查看位於系統中所有中小企業間的業務交易,並串連到一起,能夠完成 Funbox 對小型企業經濟體的描繪,推導出可用於評估 B2B 交易或企業經營風險的信號或特徵。

然後,該公司使用這些風險評估來提供金融工具,例如隨時可用的營運資金或根據發票獲得即時資金的能力。它還引入了其他公司的企業服務。例如,它與 Intuit 合作並原生集成到 QuickBooks 中。它也出現在 FreshBooks 的會計軟體或 Synchrony 的商業中心(Synchrony 是 Fundbox 的投資者)等地方。

Fundbox 主要作為資金貸方,但現在也逐步擴展到支付和基於會員的產品(為了產生訂閱現金流)。該公司最近推出了 Flex Pay,企圖為小企業主提供額外的支付選項和更大的業務支出靈活性。例如,Fundbox 信用額度客戶現在有額外的三天時間來支付這些費用。還款方式包括銀行轉帳、信用卡或信用額度提款,基本上為小企業主提供了另一種立即購買、稍後付款的工具。

4000 萬美元,B 輪,為印度消費者提供先買後付(BNPL)的 Simpl

Simpl 與流行的品牌合作,並為他們的客戶提供無需支付即刻購買的能力,還開發了一系列產品,包括一次性結賬功能 – Bill Box,該服務允許客戶自動支付經常性費用,並將帳單分為三部分,以構建「一站式解決方案」。

其實先買後付服務在印度已經存在好幾年了,但受到參與的公司與消費者之間並沒有建立信任,使得即使是電子商務逐漸流行的現在,現金仍是主要的支付手段;直到最近幾季,隨著電子商務和數位支付在該國的影響力擴大,才獲得快速發展的機會。

而 Simpl 等公司的出現弭平了這樣的信任鴻溝,每當看到 Simpl 之類的服務,客戶就知道他們不必立即付款,並且能夠對交易提出異議並迅速要求退款。Simpl 使用自己獨特的承保技術來確定可以向哪些客戶提供服務。當然對品牌而言,更簡單的結帳流程意味著轉化率顯著增加。

Simpl 就像在線商務的 Khata 或 Tab – 讓商家不僅能夠控制最終用戶體驗,並幫助他們在結帳時與消費者建立信任。

根據 Simpl 的數據,在過去 18 個月中,其每月活躍商家和活躍用戶群增長了 10 倍,現在有超過 7,000 個品牌使用 Simpl。本次募資後,他們計劃進一步改善其平台上的消費者和商家體驗,並擴展到新領域,包括將 Simpl 引入線下社區商店和建立忠誠度計劃。

1200 萬美元,A 輪,提供「與未來收入掛勾」助學貸款的 Stride Funding

Stride Funding 為學生提供創新的固定還款分期貸款替代方案。

通常如果你想獲得貸款,銀行會戴上評判的眼鏡,審視你的過去信用紀錄與還款能力, 這是衡量貸款申請者是否能夠償還貸款的一個相當可靠的指標。可是學生這個族群有點不同,卻也適用相同的審核標準。學位取得與否,將會是極大地改變收入的關鍵因素 – 直接影響償還能力。

Stride Funding 認為當前的學生貸款系統使「富人更富」,因此它採取了不同的方法,推出與收入掛鉤的貸款、收入分成協議(ISA)和延期學費協議(DTA)為學生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和負擔能力。這些貸款都只有在學生開始賺取生活工資時才需要付款,並且可以由申貸者自行決定佔所得的百分比(當然會影響整體償還金額與貸款期間),甚至若收入低於最低收入的月份可以暫緩償還。

在推廣策略上,Stride 透過學校、大學合作夥伴、直接面向學生的資助平台等與學生建立聯繫。該公司也設計了一系列不同的計劃以收集和分析教育和收入數據,以擴大申貸者未來消費金融產品的可能。

對 Stride Funding 來說核心問題之一就是平等和受教育機會——這是衡量某人是否有財務向上流動機會的最重要指標之一。而現在的助學貸款顯然沒有在推動階級流動,目前 92% 的私人貸款需要共同簽署人,而實際上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學生可以使用。

美國是個移民大國,但由於許多歷史因素,很多人(尤其是代表性不足的族群)被排除在金融服務市場之外,這種差異進一步放大了富人和窮人之間的差距。證明 Stride 模型價值的一名學生是 Nikki Brooks,她利用 Stride 的資助選擇支付她的醫師助理學位的學費和費用。

近年來,創新的金融模式與蓬勃發展的金融科技,讓「 普惠金融 」成為一個耳熟能詳的話題,並使得全球數百萬在經濟上被排斥的人能夠使用金融帳戶,透過金融資源的再分配,協助窮人們脫貧或是實現自我。但同時也逐漸面臨了這樣一個事實:金融服務的再使用率一直徘徊在低點。在非洲和印度尤其如此 — 諷刺的是,那裡是帳戶數成長率最高的地區。

在這種情況下,普惠金融界不得不問:普惠金融是為了什麼?做到了什麼?

幾年過去,不斷成長的微型金融機構與相關研究都顯示出:透過金融服務,確實提高了窮人們應對風險、在發生危機時應對衝擊的能力以及在衝擊後的恢復能力,並且具備抓住投資機會改善生活的能力:

  • 因為窮人得以獲得更大的財政資源。窮人使用金融服務來建立資產和管理負債。例如,金融服務可以幫助家庭分配和增加收入、管理開支、投資於企業增長或更好的就業,或者轉移用於應對沖擊或投資的資金。 
  • 因為窮人能夠投資更好的能力。窮人還使用金融服務來培養有用的技能和獲取知識。例如,數位金融服務已被證明可以簡化支付教育和培訓費用的流程。使用金融服務可以改善人們對自身能力、自主性和對未來期望的認知。使用金融服務還意味著與其他人交往,這有助於建立社交網路、鼓勵積極的自我認知、獲取訊息和知識。 
  • 因為窮人可以加強身體的健康程度。此外,窮人使用金融服務來改善他們的健康和身體活動能力。證據表明,數位金融服務使基本生活條件的支付變得更加容易;建設供水、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基礎設施;並使用醫療保健服務。金融服務還可以使人們獲得更好的食物和營養、運輸服務、電力以及更好的住房或住所。

然而,全球證據的分析研究也揭示了幾個關鍵的挑戰:

  • 有些金融服務創新了,有些還沒。儘管有些特定的金融服務已經有肉眼可見的影響,但仍有一些重要的服務未能跟上,像是儲蓄、保險和支付,金融業似乎在開發可行的商業模式以將這些服務大規模地提供給窮人上碰到了許多挑戰。 
  • 關於「影響結果」的認知差距。對於其他類型的金融服務,如信貸和現收現付 (PAYGo) 服務對窮人們產生何種影響的證據不足。以「信用」而言,儘管已經進行了大量研究,但仍然沒有定論。這是因為大多數研究沒有確定究竟是產品、客戶或市場條件,導致不同的觀察結果 

過去幾十年,金融普惠確實改變了國際組織援助、扶貧政策的制定樣貌,取得了相當斐然的成果,但在工具不斷創新的現在,我們也必須回答這些問題:我們是否有辦法分辨金融服務對改善生活的關鍵程度,是信貸重要還是保險重要?是否有辦法創造出更創新的模式,在兼顧商業持續性的前提下,提供窮人更多關鍵的金融服務,而非依賴社會安全網?

這些問題,Side Hustle MFI 也不斷在反覆思考;誠摯地邀請您,一起來思考。

JUMO 是一家總部位於南非和倫敦的公司,於 2015 年創立,為新興市場的企業家和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在由 Fidelity Management & Research Company 領投的新一輪融資中籌集了 1.2 億美元。該公司目前的估值為 4 億美元。

該輪融資標誌著 Fidelity 對非洲公司的首次投資,金融科技巨頭 Visa 和倫敦投資管理公司 Kingsway Capital 也參與了該輪融資。JUMO 才獲得 5500 萬美元的融資。可以從以下的影片看出他們所提供的服務:

JUMO 主打銀行即服務平台(BaaS, Bank as Service,註1),它使用人工智能賦能金融服務,特別是在新興市場的貸款,那裡有超過 17 億人無法獲得基本的金融服務,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和亞洲地區,有 42% 的成年人沒有銀行帳戶,而在非洲,只有 11% 的成年人在信用局有信用資料。

大多數金融機構在銀行服務嚴重不足的地區獲得小額貸款的障礙包括缺乏可盈利承銷和信用評估的基礎設施。JUMO 的方法是開發一種專有的信用分析流程,該流程依賴於從行動網路中提取的行為數據,作為傳統信用評估的一種變通方法。JUMO 面向的客戶主要是新興市場中「沒有銀行帳戶的商家和個人」,這些市場的行動貨幣活躍用戶數很高。根據JUMO 的說法:「在農村半夜無需抵押即可獲得 20 美元的貸款,這是讓病人可以去醫院和無法接受醫療護理之間的分水嶺。」

為了滿足這兩個地區的這些限制性需求,JUMO 圍繞儲蓄、客戶和企業信貸以及銀行、金融科技和電子貨幣運營商的基礎設施提供核心產品。成功串接了包括 MTN、Airtel、Tigo、Ecobank、Absa、Letshego、Mansa Bank 和 Telenor等在地的電信商,透過利用GSM、行動錢包交易數據,為每個貸款申請者即時做出信貸決策。JUMO 字型設計了一種非常規的數位信用模型,該模型不需要客戶事先擁有金融帳戶所有權或信用記錄。貸款決策全自動,數位信貸申請流程透過行動設備進行,無需面對面的互動。

攻克了電信商與功能手機後,JUMO 極快地開展其服務。目前為止,JUMO 已為加納、坦尚尼亞、肯亞、烏干達、贊比亞、象牙海岸以及南亞國家巴基斯坦等市場超過 1800 萬客戶提供了價值超過 35 億美元的貸款,發放了多達 1.2 億筆個人貸款。

根據其平台上目前可以獲得貸款的 eMoney 訂戶數量,JUMO 表示它有機會每年支付 290 億美元。該公司補充說,當它在 2022 年擴展到奈及利亞和喀麥隆時,這個數字可以增長到 400 億美元。

該公司的運營成本也加強了這一說法。JUMO 聲稱已將其成本降低到每年 1 美元/客戶,這使其具有一些優勢,可以在擁有 1.5 億客戶的總潛在市場中有效擴展。JUMO 專注於讓資本提供者更容易以可承受的價格接觸到新客戶。這家成立六年的公司還希望從核心銀行業務中向外拓展,透過提供承保、KYC(Know your coustomer)和欺詐檢測的全方位基礎設施和服務,幫助銀行獲得「可預期的回報」。

JUMO 平台上銀行總資本和管理資產的佔比已提高到160%,顯示出 JUMO 對這些金融機構的重要性。

註1:BaaS:銀行即服務,意指持牌銀行將其數位銀行服務直接集成到其他非銀行業務的產品中。透過這種方式,非銀行業可以為其客戶提供數位銀行服務,例如行動銀行帳戶、借記卡、貸款和支付服務,而無需獲得自己的銀行牌照。

這是 Side Hustle 新推出的系列整理,為您追蹤本週全球 Fintech 最新募資趨勢。

A 輪,2,500 萬美元,打造「全球財富創造基礎設施」的 Atomic

位於舊金山的新創公司 – Atomic 為金融科技和銀行提供投資 API ,目標是成為「創造財富的全球基礎設施」。

Atomic 讓企業可以在幾週內推出投資體驗,而無需承擔開發內部監管、經紀業務和合規專業知識的負擔。斯坦福大學的畢業生和連續創業者 David Dindi 和 Marco Alban 於 2020 年共同創立了 Atomic。Business Insider 去年報導稱,Atomic 是首批從軟銀 1 億美元機會基金中獲得注資的 16 家少數族裔創業公司之一。

對於許多金融服務提供商而言,API 是越來越重要的一部分。API 支持安全、快速地交換財務數據,用於多種用途。2020 年的一項調查發現 86% 的全球銀行正在考慮未來 12 個月內使用開放 API 來實現開放銀行功能。

由 API 驅動的 Atomic 提供了一系列投資功能,包括跨全球 60 個市場的直接索引、ESG 投資和多幣種交易。Atomic 表示,它是唯一一家提供這些服務而沒有最低帳戶限制的公司。

A 輪,3,800 萬美元,提供品牌消費回饋卡片的 Imprint

Imprint 是一家成立僅一年的新創公司,Imprint 透過將傳統銀行獲得的經濟價值重新分配給品牌及其客戶。而隨著消費者購買行為的不斷發展,為消費者提供特定商家的卡片是有其意義的。

如今,各種各樣的卡俯拾即是——從虛擬卡到聯名信用卡。Imprint 希望透過與企業合作為客戶提供品牌獎勵卡,在日益擁擠的空間中脫穎而出。這些卡類似於借記卡,因為用戶無需進行信用檢查或支付利息和費用,並且隨著消費、時間推移隨減少餘額。同時,客戶可以獲得「豐富」的獎勵計劃,而品牌「可以掌握客戶的付款方式,並顯著降低處理付款的成本」。Imprint 認為品牌也可以從增加的客戶留存率受益。

根據 Imprint 的說法,Imprint 為品牌節省了支付過程 60% 到 90% 的成本。而商家可以將他們在支付處理成本中節省的錢用於資助獎勵,理論上,這將會反過來會提高客戶的忠誠度。例如,每次客戶使用該特定品牌的卡時,將獲得至少 5% 的回報。每次他們用它購買另一個品牌時,他或她都會得到 1% 的回報。Imprint 表示,它與每個品牌合作定制他們的獎勵計劃。 

如此一來,品牌可以免費獲得黏性更高的客戶,而客戶可以獲得更好、更有價值的支付方式。

如前所述,提供各種不同支付卡的新創公司激增。10 月,Alviere 完成了 7000 萬美元的新融資。旨在幫助任何品牌為其客戶和員工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嵌入式金融初創公司。7 月,旨在為品牌和科技公司提供推出定制聯名信用卡的 Cardless在 B 輪融資中籌集了 4000 萬美元

F 輪,2.8 億美元,為美國消費者提供信貸的 Upgrade

Upgrade 專注於為美國消費者提供信貸。它提供多種信用卡,鼓勵按時支付餘額。當消費者每月支付餘額時,將會收到獎勵。

該公司為所有使用Cash Rewards 卡購買的商品提供 1.5% 的現金返還。它還可以讓您使用另一張專注於比特幣獎勵的信用卡獲得 1.5% 的比特幣返還。

當消費者無法支付餘額時,Upgrade 將每月費用合併到分期付款計劃中,消費者可以在 24 到 60 個月內以固定利率支付餘額,每月償還相同的還款額。

該公司還為想要替代現有銀行帳戶的人們推出「沒有月費」、「沒有最低帳戶餘額」的支票帳戶和借記卡。人們甚至可以透過借記卡付款獲得獎勵。Upgrade 還可以讓消費者申請年利率從 5.94% 到 35.97% 不等的個人貸款。

總體而言 Upgrade 不斷加速成長,該公司目前已經透過信用卡和個人貸款向消費者提供了 100 億美元的信貸 — 超過原本的預估金額金額 80 億美元。

收購,2.129 億美元,美國的數位銀行 Digit

線上貸款公司 Oportun 以 2.129 億美元收購數字銀行 Digit。Digit 成立於 2013 年,為 600,000 名付費會員提供個性化的儲蓄、投資和銀行工具。Oportun 則以其專注於低收入借款人的貸款和信用卡而聞名。

這筆交易包括 9,850 萬美元的股權和 1.144 億美元的現金,將為合併後的會員數將達到 140 萬,並為兩家家公司的用戶提供交叉銷售的機會。這筆交易是在 Oportun 取消其銀行執照申請之後進行的,該申請將使其有機會提供支票和儲蓄賬戶等產品。現在它將通過 Digit 提供這些選項。

Oportun 表示,兩家公司的合併將創建一個新銀行平台,該平台提供一個經過驗證且有利可圖的貸款平台、一種可供沒有信用評分的客戶使用的無擔保信用卡以及具有內置預算功能的數位銀行以及自動儲蓄和投資功能。

值得得一提的是 Oportun 是行業內訴訟最多的貸方之一,對違約客戶提起了大量催收訴訟,並收取高額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