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數位銀行

Browsing

Ron Shevlin 是《Forbes》金融科技 Snark Tank 專欄的作者,同時是 Cornerstone Advisors 的首席研究員,長期觀察銀行和金融科技趨勢、發布委託研究報告,並為金融科技公司提供建議。

他認為目前絕大多數的金融機構都在「假裝數位化」。銀行和信用合作社被高層逼著「數位轉型」,然後做的只是為過去的行業部署新工具,就誤以為他們已經在數位轉型了。

數位轉型在銀行業無處不在

根據 Cornerstone Advisors 的 2022 年銀行業現狀研究,迄今為止,75% 銀行和信用合作社已經啟動了數位轉型計劃。另有 15% 的單位計劃在 2022 年制定數位轉型策略。

調查顯示,在 2021 年啟動數位轉型的單位,有 28% 表示他們已經完成超過一半的計畫。對於在 2020 年開始進行數位化的那些單位,有更多(約 46%)至少完成了一半。

這個數據看來,銀行業對於數位轉型的腳步非常快。

數位轉型實際上沒有成效

銀行以為他們在數位化旅程中取得的進展與他們實際做到的並不一致。

那些才剛起步的數位轉型的機構,其中大約 40% 機構就表示,他們已經看到了對放貸率的「顯著」影響(定義為改善超過 10%)。這比那些執行數位化更久的銀行認為的要高。

在認為自己已完成超過 75% 轉型工作的銀行和信用合作社中,只有一半的貸款生產力顯著提高,28% 的銀行和信用合作社表示其運營費用結構顯著降低,不到 20% 的人產生了支付收入和其他非利息收入顯著增加。

數位轉型的幻覺

Ron 認為的銀行數位轉型,應該要解決銀行核心系統限制和結合新興的人工智慧 (AI) 工具和技術——但事實並非如此。

傳統核心系統的轉型方案

只有 16% 的金融機構表示,他們的核心供應商為他們的數位轉型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Cornerstone 調查的一位受訪者評論道:

「雖然金融科技公司和其他供應商吹噓即使是小型機構也可以數位轉型,但核心供應商不願意整合技術讓我們感到束手無策。即使真的開始了,還是要克服許多挑戰才能順利完成。」

然而,責任不能完全歸咎於供應商。

作為數位轉型的一部分,70% 的銀行不打算更換其核心系統。此外,很少有人計劃部署核心整合系統、介接平台或支付系統。沒有這些平台,沒有更換核心系統,就很難看到如何實現數位轉型。

根據 Cornerstone Advisors 合夥人 Brad Smith 的說法:

「數位轉型正在迫使許多機構做出關於核心系統的決策:應該要聯手核心供應商一起加大數位化力道,還是選擇一流的數位平台?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後者,因為他們認為核心供應商無法跟上創新、優化用戶體驗和系統整合的腳步。許多人現在正在轉而選擇下一代、數位原生的核心來運行他們的數位銀行,著眼於最終將他們的傳統銀行轉換為這些下一代核心。」

部署對話式 AI 工具和技術

對話式 AI 正在成為銀行業的一項基礎技術,有三個原因:

  • 處理品質 銀行業數位產品應用的流失率非常高。更麻煩的是:只有少數機構會在一個工作日內跟進潛在客戶,這是不可接受的。銀行需要將對話式 AI 工具作為一個關鍵業務流程,而不僅僅是一項銷售和服務工具。
  • 數據 純粹從客戶與數位管道或是應用程式的點擊路徑的數據難以分析客戶行為。從客戶與聊天機器人中收集的數據可以克服這些缺點。銀行需要將聊天機器人納入其數據管理策略的一環,而不僅僅是一項銷售和服務工具。
  • 個人化 太多的銀行僅僅著重於「提供個人化資訊」,但聰明的銀行明白真正的重點應該是「進行個人化對話」。然而,目前他們都仍在努力獲取數據以提供良好的個人化對話的服務。

然而,那些認為自己數位轉型進度已經超過 75% 的機構中,只有 18% 的機構部署了聊天機器人;但反而在那些覺得自己轉型完成度沒這麼高的機構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經部署了聊天機器人。

而像機器學習這種被認為會對銀行業產生更大影響的技術,在銀行中的滲透率更低。

擁抱真正的未來金融

銀行轉型的過程,常常只是在追趕 5 年前該做數位化,而非真正探索銀行的未來。

雖然未來是不確定的,但有一些趨勢將導致銀行業不同於今天存在的銀行業,其中包括:

1)嵌入式金融。 根據即將發布的 Cornerstone Advisors 報告,嵌入式金融——將金融服務整合到非金融網站、手機應用程序和業務流程中——將幫助銀行產生大約 500 億美元的銀行即服務 (BaaS) 收入。然而,很少有銀行將 BaaS 確定為其組織的策略重點。

2)去中心化金融。ethereum.org 在其對去中心化金融(DeFi) 的定義中表示,DeFi 「使用加密貨幣和智慧合約來提供不需要中介的服務。」 11:FS 的 Simon Taylor 認為「在為現實世界的借貸活動提供資金時,DeFi 可能會表現出色」並寫道:

「DeFi 協議執行真正的點對點借貸。它從不持有資產;它只是設定借款人和貸款人之間的價格。它以超低成本提供貸款的核心功能,因為它的固定成本幾乎為零。從本質上講,DeFi 可以省去中間人。」

但 Taylor 繼續說:

「許多人會建議 DeFi 的目標是切斷中間人,這沒有錯;我認為它沒有抓住重點。我認為我們不會生活在一個沒有中間商的世界裡。但我確實相信 DeFi 正在為數位經濟建立替代經濟支柱。」

我還沒有看到或聽說過一家銀行正在考慮 DeFi 將如何影響該機構的地位的數位轉型計劃。

3)元宇宙 在文章 《Metaverse 的博文中,銀行數位轉型的終結?》中 CoinYuppie 推測元宇宙將以多種方式改變銀行業,包括:

  • 識別驗證。在元宇宙中,身份驗證將透過 VR 眼鏡和包含安全芯片的元宇宙感應設備進行。
  • 即時運算建立的金融產品。在元宇宙中,虛擬產品經理使用手勢拖放數位產品製造的整個過程。
  • 遊戲和景點成為銀行流量的來源。您可以在珠穆朗瑪峰、塔里木盆地、崑崙山或九寨溝開設分店。該銀行將結合這些宏偉的地標,充分個性化其分支機構和展示其產品。

銀行需要進行真正有效的數位轉型

許多銀行的問題在於,他們所謂的數位轉型工作只佔一小部分,甚至不在整個組織整體策略的一部分。甚至有一些機構聲稱數位化是關於「文化」變革,而不是技術變革。

不要讓「數位轉型」成為一時時尚的管理名詞,銀行業應該執行真正的轉型策略。

參考資料:

隨著 Grab 宣布納斯達克上市,以及 GoJek 與 Tokopedia 合併以組建科技巨頭GoTo,很多人對東南亞的想像就只局限於這類物流行的科技公司。然而,還有更多公司在這個蓬勃發展的創業生態系統中準備起飛。

東南亞正達到一個甜蜜點。它在科技行業仍處於相對初期的擴張階段,但同時發展到足以擁有 4 億網路用戶。根據Facebook 和貝恩公司的一份報告,到 2021 年底,大約 80% 的東南亞人口(15 歲及以上)將成為數位消費者。

同時,科技新創公司也在蓬勃發展。超過 35 家電子商務、金融科技和 SaaS 領域的科技新創公司在東南亞取得了獨角獸地位,其中有超過 200 家重要的新創公司。根據 Jungle Ventures 的計算,今天東南亞數位公司的總價值約為 3400 億美元,預計到 2025 年將增長到 1 萬億美元。

此外,東南亞公司正在打破 IPO 記錄。Grab 和 GoTo 的估值都徘徊在 350 億至 400 億美元之間。Sea 是全球市值第 65 位的公司,市值為 1870 億美元,而Bukalapak是印尼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 IPO,市值為 15 億美元,市值為 80 億美元。還有更多人正在等待加入這個東南亞科技十角獸的傑出俱樂部。

垂直電商正在直線上升

根據 Facebook 和貝恩的報告,東南亞的電子商務將繼續加速發展——該行業預計將比同期成長 80%,並在五年內翻倍,從 2021 年的 1320 億美元增至 2540 億美元。Shopee、Lazada、GoTo 和 Bukalapak 驗證了在這個市場有驚人成長的可能,而且他們後續沒有停滯,持續在創新高。

雖然電子商務最初的成功來自於 Shopee 和 Lazada 等專注於零售的公司,但下一波價值創造浪潮正在通過垂直電子商務出現。

今年獲得獨角獸地位的 Carro 除了提供融資和保險等補充產品外,還提供汽車市場。Livspace、Pomelo、Zalora 和 Sociolla 等其他公司分別為家居用品、時尚和個人護理行業提供服務,並籌集了數百萬美元的資金。他們的成功得益於東南亞仍處在線上零售發展的早期階段。

根據下圖,僅在垂直細分市場「趕上」與中國相同水平的滲透率,整個地區的電子商務機會就會增加四到五倍。

按細分市場劃分的東南亞電子商務滲透率。圖片來源: ZeroOne

金融科技和數位銀行服務

如下圖所示,2020 年東南亞的數位支付總交易價值 (GTV) 估計為 6200 億美元,預計到 2025 年將達到 1.2 萬億美元。但儘管電子錢包的使用率很高,但東南亞超過 70% 的成年人仍然因為各種成本和地域限制,而無法取得足夠的金融服務。這一龐大且服務不足的人口為金融科技新創公司創造了填補空白的機會。

圖片來源: ZeroOne

Tech in Asia的數據顯示,先買後付 (BNPL) 是許多投資者關注的金融科技領域,該行業的總交易價值在短短一年內成長一倍,從 2.7 億美元增至 2021 年的 4.45 億美元。知名企業包括總部位於印尼的Kredivo,該公司在五年內從種子到 IPO,通過 SPAC 在納斯達克上市,估值 25 億美元,現已成為東南亞最大的金融科技公司。

企業對企業 (B2B) 金融科技——尤其是支持在線和跨境商務的支付網關——也成為一個不斷增長的機會。支付基礎設施提供商 Xendit的總支付量 (TPV) 同比增長超過 200%,目前每年處理的 TPV 為 90 億美元。2C2P是一個全套支付平台,提供一整套服務,如支付網關、公司卡、電子錢包和匯款服務。這家新創公司在 2020 年帶來了超過 1 億美元的收入,並且一直在該地區迅速擴張。

中小企業勞動力的數位化

中小企業(SMEs)是東南亞經濟成長的支柱,佔企業總數的 90% 以上,貢獻了東盟 3 萬億美元 GDP 的 40% 以上。在 COVID-19 之後,超過 65% 的中小企業現在打算將其運營數位化,以提高業務效率和連續性。人們注意到,能夠順利填補上效率缺口的公司就能夠取得巨大的成長機會。

印度的 Moglix 是一個 B2B 採購平台,為亞洲超過 500,000 家中小企業提供服務,今年在 E 輪融資中籌集了 1.2 億美元。KiotViet 為越南 110,000 多家微型和中小型企業提供負擔得起的全套軟件解決方案,今年 9 月籌集了 4500 萬美元的 B輪融資。批發商市場平台GudangAda 也在今年 7 月籌集了超過 1 億美元的 1 億美元 B 輪融資。

第三方物流與供應鏈技術

東南亞分散的地理位置為內部運營物流和交付的電子商務模式帶來了可擴展性問題。這推動了技術支持的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興起,他們可以處理跨國家和司法管轄區的配送、倉儲和最後一哩路的服務。

據 Insight Partners 表示,這一機會代表這產業到 2025 年將超過 550 億美元。投入該產業的資金正處於歷史最高位——2020 年宣布了 30 多筆交易,總交易價值近 7.5 億美元。該領域的一些知名公司包括印尼的WaresixJ&T Express、新加坡的Ninja Van 和泰國的第一家科技獨角獸Flash Express

東南亞才剛剛起步,還會有更多精彩的商業故事

儘管令人印象深刻的成長和一流的公司佔據了新聞版面和大量資本,但東南亞才剛剛進入下一階段的發展。這代表了該地區科技產業的擴大,將進一步促進成長。隨著新的交易和在美國上市越來越頻繁,可以期待東南亞發展會更快速、更多獨角獸公司即將誕生。

參考來源:

波士頓諮詢公司(BCG)的一項研究發現,由於消費者對於金融服務的需求轉變及現有銀行無法及時提供對應的服務,讓東南亞新崛起和即將成立的數位銀行前景看好。一項針對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和越南的 3,250 名消費者和 1,350 家商家的調查發現,缺乏個人化服務(58%)、高額費用(45%)和不吸引人的形象(40%)是東南亞的消費者不青睞傳統銀行的首要原因。

東南亞傳統銀行失利的主要原因

再加上普遍的經濟增長、不斷成長的數位服務滲透率和大量無銀行帳戶的人口,為數位銀行在東南亞的業務發展奠定極好的基礎。

該地區的監管機構正在依據過去幾年挑戰者銀行在其他地區的強勁成長的軌跡,引入監管框架並修改立法,以開放更多創新參與者加入銀行業。

報告稱,自 2010 年以來,全球已經建立了 200 多家數位挑戰者銀行,積極挑戰市佔。目前依然活躍的企業中,有 46 個位於亞太 (APAC) 地區。

亞太地區領導者—韓國KakaoBank、中國微眾銀行

中國和韓國是該地區最發達的數位銀行市場之一,KakaoBank 和微眾銀行等領先者迅速取得進展。報告指出,這些贏家有一個共同點,即他們是無分支機構、以顧客為中心和技術驅動的核心原則,這些核心原則使他們能夠快速、大規模地接觸廣泛的客戶群。

來自韓國的KakaoBank是服務千禧世代的數位銀行的一個例子,提供專注於預算和儲蓄的強大個人財務管理工具。

憑藉其廣泛的數位生態系統,包括廣受歡迎的資訊應用軟體、支付平台、商務功能等,KakaoBank 迅速崛起,成為截至2020 年底為約 1360 萬客戶提供服務的數位銀行中的顯著贏家。

Kakao 廣泛的數位生態系統

KakaoBank報告中,2020 年淨利潤為1136億韓元(1.01 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八倍。同期,營業利潤和收入分別增長了 9 倍以上和 21%,分別達到 1226 億韓元和 8042 億韓元。

該公司目前正計劃在國內進行首次公開募股 (IPO),其估值可能會飆升至 20 萬億韓元(180 億美元)。

BCG 的報告指出,在中國,微眾銀行已將重點放在接觸銀行帳戶不足的客戶和藍領工人上,這些客戶如今約佔其客戶群的 75%。利用人工智能(AI)、區塊鏈、雲端數據運算等前沿技術,微眾銀行能夠以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優化其效率、改善用戶體驗並快速擴大規模。

2019年,微眾銀行實際利潤5.7億美元,服務3億客戶,成為全球最大的純數位銀行。

傳統銀行也開始衝刺數位領域

雖然最初反應緩慢,但東南亞的傳統老牌企業在尋求滲透不斷增長的市場的過程中,已經加大了數位銀行業務的力度。

新加坡老牌大華銀行(UOB)於 2019 年在泰國推出了 TMRW 數字銀行,該銀行採用行動端優先的方式,提供全套銀行解決方案。TMRW 使用自家開發的基礎技術架構,但它使用由 Personetics、Avatec.ai 和Meniga等技術提供商提供支援的客製化模組。

TMRW 在泰國迅速走紅,從 2019 年 8 月到 2020 年 2 月的六個月內其客戶群增加了兩倍。 2020 年 8 月,這家數位銀行擴展到印尼。它計劃在未來幾年在東南亞的其他市場推出。

在印尼,政府所有的印尼人民銀行 (Bank BRI)已經開始了數位轉型之旅,採用了主要圍繞智慧化使用雲端技術基礎的 API 策略。

這種方法讓銀行得以自動化,使其能夠串接印尼政府的 ID 數據庫等平台,提供自動驗證以及解決重要的欺詐或身份問題。

BRI銀行的數位創新策略使其在金融科技競爭中飛躍成長,到 2019 年底為止,它已在全國實現了70% 的普惠金融。

東南亞各國都將有更多數位銀行

東南亞正處於銀行業自由化時期,新加坡顯然處於領先地位。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於 2020 年 12 月頒發了四張數位銀行牌照。四家數字銀行預計將於 2022 年初開始運營。

在菲律賓,中央銀行最近宣布再頒發兩個數位銀行牌照。Tonik和UNObank將加入由國家支持的海外菲律賓銀行,該銀行於 2020 年 3 月獲得了許可證。

Tonik於2021 年 3 月根據先前獲得的農村銀行牌照推出了服務。它聲稱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獲得了超過 10 億比索(2000 萬美元)的零售存款。

UNObank 運行由 Mambu 和亞馬遜網絡服務提供新加坡 DigibankAsia 和使用的技術。

其他公司正在關注菲律賓的數位銀行牌照,包括南非數字銀行挑戰者 Tyme,該公司已與菲律賓企業集團 JG Summit Holdings 合作。

馬來西亞計劃明年發放數位銀行牌照,而泰國和印尼正在準備各自的生態系統,以便能夠授予完整的數位銀行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