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SIDE HUSTLE

Browsing

Ron Shevlin 是《Forbes》金融科技 Snark Tank 專欄的作者,同時是 Cornerstone Advisors 的首席研究員,長期觀察銀行和金融科技趨勢、發布委託研究報告,並為金融科技公司提供建議。

他認為目前絕大多數的金融機構都在「假裝數位化」。銀行和信用合作社被高層逼著「數位轉型」,然後做的只是為過去的行業部署新工具,就誤以為他們已經在數位轉型了。

數位轉型在銀行業無處不在

根據 Cornerstone Advisors 的 2022 年銀行業現狀研究,迄今為止,75% 銀行和信用合作社已經啟動了數位轉型計劃。另有 15% 的單位計劃在 2022 年制定數位轉型策略。

調查顯示,在 2021 年啟動數位轉型的單位,有 28% 表示他們已經完成超過一半的計畫。對於在 2020 年開始進行數位化的那些單位,有更多(約 46%)至少完成了一半。

這個數據看來,銀行業對於數位轉型的腳步非常快。

數位轉型實際上沒有成效

銀行以為他們在數位化旅程中取得的進展與他們實際做到的並不一致。

那些才剛起步的數位轉型的機構,其中大約 40% 機構就表示,他們已經看到了對放貸率的「顯著」影響(定義為改善超過 10%)。這比那些執行數位化更久的銀行認為的要高。

在認為自己已完成超過 75% 轉型工作的銀行和信用合作社中,只有一半的貸款生產力顯著提高,28% 的銀行和信用合作社表示其運營費用結構顯著降低,不到 20% 的人產生了支付收入和其他非利息收入顯著增加。

數位轉型的幻覺

Ron 認為的銀行數位轉型,應該要解決銀行核心系統限制和結合新興的人工智慧 (AI) 工具和技術——但事實並非如此。

傳統核心系統的轉型方案

只有 16% 的金融機構表示,他們的核心供應商為他們的數位轉型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Cornerstone 調查的一位受訪者評論道:

「雖然金融科技公司和其他供應商吹噓即使是小型機構也可以數位轉型,但核心供應商不願意整合技術讓我們感到束手無策。即使真的開始了,還是要克服許多挑戰才能順利完成。」

然而,責任不能完全歸咎於供應商。

作為數位轉型的一部分,70% 的銀行不打算更換其核心系統。此外,很少有人計劃部署核心整合系統、介接平台或支付系統。沒有這些平台,沒有更換核心系統,就很難看到如何實現數位轉型。

根據 Cornerstone Advisors 合夥人 Brad Smith 的說法:

「數位轉型正在迫使許多機構做出關於核心系統的決策:應該要聯手核心供應商一起加大數位化力道,還是選擇一流的數位平台?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後者,因為他們認為核心供應商無法跟上創新、優化用戶體驗和系統整合的腳步。許多人現在正在轉而選擇下一代、數位原生的核心來運行他們的數位銀行,著眼於最終將他們的傳統銀行轉換為這些下一代核心。」

部署對話式 AI 工具和技術

對話式 AI 正在成為銀行業的一項基礎技術,有三個原因:

  • 處理品質 銀行業數位產品應用的流失率非常高。更麻煩的是:只有少數機構會在一個工作日內跟進潛在客戶,這是不可接受的。銀行需要將對話式 AI 工具作為一個關鍵業務流程,而不僅僅是一項銷售和服務工具。
  • 數據 純粹從客戶與數位管道或是應用程式的點擊路徑的數據難以分析客戶行為。從客戶與聊天機器人中收集的數據可以克服這些缺點。銀行需要將聊天機器人納入其數據管理策略的一環,而不僅僅是一項銷售和服務工具。
  • 個人化 太多的銀行僅僅著重於「提供個人化資訊」,但聰明的銀行明白真正的重點應該是「進行個人化對話」。然而,目前他們都仍在努力獲取數據以提供良好的個人化對話的服務。

然而,那些認為自己數位轉型進度已經超過 75% 的機構中,只有 18% 的機構部署了聊天機器人;但反而在那些覺得自己轉型完成度沒這麼高的機構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經部署了聊天機器人。

而像機器學習這種被認為會對銀行業產生更大影響的技術,在銀行中的滲透率更低。

擁抱真正的未來金融

銀行轉型的過程,常常只是在追趕 5 年前該做數位化,而非真正探索銀行的未來。

雖然未來是不確定的,但有一些趨勢將導致銀行業不同於今天存在的銀行業,其中包括:

1)嵌入式金融。 根據即將發布的 Cornerstone Advisors 報告,嵌入式金融——將金融服務整合到非金融網站、手機應用程序和業務流程中——將幫助銀行產生大約 500 億美元的銀行即服務 (BaaS) 收入。然而,很少有銀行將 BaaS 確定為其組織的策略重點。

2)去中心化金融。ethereum.org 在其對去中心化金融(DeFi) 的定義中表示,DeFi 「使用加密貨幣和智慧合約來提供不需要中介的服務。」 11:FS 的 Simon Taylor 認為「在為現實世界的借貸活動提供資金時,DeFi 可能會表現出色」並寫道:

「DeFi 協議執行真正的點對點借貸。它從不持有資產;它只是設定借款人和貸款人之間的價格。它以超低成本提供貸款的核心功能,因為它的固定成本幾乎為零。從本質上講,DeFi 可以省去中間人。」

但 Taylor 繼續說:

「許多人會建議 DeFi 的目標是切斷中間人,這沒有錯;我認為它沒有抓住重點。我認為我們不會生活在一個沒有中間商的世界裡。但我確實相信 DeFi 正在為數位經濟建立替代經濟支柱。」

我還沒有看到或聽說過一家銀行正在考慮 DeFi 將如何影響該機構的地位的數位轉型計劃。

3)元宇宙 在文章 《Metaverse 的博文中,銀行數位轉型的終結?》中 CoinYuppie 推測元宇宙將以多種方式改變銀行業,包括:

  • 識別驗證。在元宇宙中,身份驗證將透過 VR 眼鏡和包含安全芯片的元宇宙感應設備進行。
  • 即時運算建立的金融產品。在元宇宙中,虛擬產品經理使用手勢拖放數位產品製造的整個過程。
  • 遊戲和景點成為銀行流量的來源。您可以在珠穆朗瑪峰、塔里木盆地、崑崙山或九寨溝開設分店。該銀行將結合這些宏偉的地標,充分個性化其分支機構和展示其產品。

銀行需要進行真正有效的數位轉型

許多銀行的問題在於,他們所謂的數位轉型工作只佔一小部分,甚至不在整個組織整體策略的一部分。甚至有一些機構聲稱數位化是關於「文化」變革,而不是技術變革。

不要讓「數位轉型」成為一時時尚的管理名詞,銀行業應該執行真正的轉型策略。

參考資料:

雖然加密貨幣市場起起伏伏,從2008年至今一直被許多人質疑是否有能力形成一個良好的經濟體系。許多金融科技巨頭開始漸漸的把加密貨幣納入日常的支付情境,讓加密貨幣連結日常生活。這些支付服務巨頭並不認為加密是一種威脅,相反的,他們計劃利用加密技術來吸引新客戶。

幣安成立支付技術公司 Bifinity

加密貨幣交易所巨頭 Binance 推出了 Bifinity,這是一家支付技術公司主要提供法定貨幣兌換加密貨幣的支付服務,將為幣安用戶及其他區塊鏈平台提供服務,協助平台用戶更方便入金購買加密貨幣。Bifinity 可提供 API 給主流與加密貨幣業者,增添商業擴展性,支付解決方案支援超過 50 種加密貨幣與 VISA、Mastercard 等支付方式。

Bifinity還與加密錢包提供商和區塊鏈平台合作,包括Safepal 和 Zilliqa,為其用戶群提供法幣入口和出口解決方案,同時會透過合作夥伴關係,加強整合欺詐檢測和支付交易。

此外,線上支付平台Paysafe 將為 Bifinity 提供法幣到加密支付方面的監管知識,並提供白牌的嵌入式金融解決方案,增強 Bifinity 的收付款能力,並在世界任何地方進行無現金支付。 美國上市公司的機構級新加坡交易所 EQONEX、支付處理公司 Checkout.com 與 Paysafe 將協助拓展包含拉丁美洲與歐洲的支付處理。未來也將推出 NFT,用於購買支援服務。

Bifinity總裁 Heelen Hai表示,隨著加密貨幣和 Web3 經濟的持續增長,建立法幣入口的需求愈來愈大,以彌補傳統金融業與去中心化和集中式加密經濟間的差距。隨著 Bifinity 的推出,將加速並擴大加密貨幣的採用規模,以提升全球貨幣的自由度。

Stripe 再次支援加密貨幣支付

目前,美國最大的支付公司將加密網絡視為增長和擴張的機會。除了簡單的品牌重塑之外,這些支付公司 Visa、Mastercard 和 PayPal 正在努力將自己融入加密貨幣經濟中。

VISA、Mastercard 佈局數位法幣 CBDC

Visa 建立了一種在其網絡上轉移和結算 USDC 穩定幣的方法。2022年1月13日,Visa 宣布與以太坊區塊鏈軟體公司Consensys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以創建一個專門為數位法幣( CBDC )設計的網絡。

關於 Visa,該公司計劃利用 Consensys 的Quorum網絡在 2022 年春季之前創建一個「CBDC 沙盒」。這意味著在短短幾個月內,Visa 和 Consensys 將完成一個可擴展且功能強大的網絡,為 CBDC 的推出做好準備。

12 月 16 日,ConsenSys 進一步宣布與 Mastercard 合作構建 Consensys Rollups。Consensys Rollups 是一種可擴展且以隱私為重點的模塊化軟件解決方案,可以連接到以太坊主網或 Quorum 的專用網絡。

同樣,Consensys 正在與萬事達卡合作,主要目的是為 CBDC 創建一個平台。除了數字貨幣發行,開發人員可以使用 Consensys rollups 構建 DEX 和其他 web 3 應用程序,而用戶可以使用該網絡進行小額支付、私人轉賬和納稅。

PayPal 可能推出自己的穩定幣

最近有分析師認為 PayPal 正在「探索」創建自己的穩定幣的機會。1 月 7 日,彭博社報導稱,嵌入在 PayPal 的 iOS 應用程序中的程式碼提到了所謂的「PayPal Coin」。

然而,PayPal 的一位發言人表示,有關這枚硬幣的信息來自該公司數字資產部門最近的一次內部黑客松。值得注意的是,在 PayPal 的 iOS 應用程序中發現的圖片還提到了 NEO,這是一個主要位於中國的去中心化智能合約平台。

這告訴我們的是,與 Visa 和 Mastercard 類似,PayPal 正在積極研究和使用加密貨幣。

結論

大公司進入加密市場的速度比你想像的要快。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功能齊全的網絡將準備好託管零售支付和 CBDC。並且我們很快可以看到有國家的央行推出加密法幣。

參考來源:

隨著 Grab 宣布納斯達克上市,以及 GoJek 與 Tokopedia 合併以組建科技巨頭GoTo,很多人對東南亞的想像就只局限於這類物流行的科技公司。然而,還有更多公司在這個蓬勃發展的創業生態系統中準備起飛。

東南亞正達到一個甜蜜點。它在科技行業仍處於相對初期的擴張階段,但同時發展到足以擁有 4 億網路用戶。根據Facebook 和貝恩公司的一份報告,到 2021 年底,大約 80% 的東南亞人口(15 歲及以上)將成為數位消費者。

同時,科技新創公司也在蓬勃發展。超過 35 家電子商務、金融科技和 SaaS 領域的科技新創公司在東南亞取得了獨角獸地位,其中有超過 200 家重要的新創公司。根據 Jungle Ventures 的計算,今天東南亞數位公司的總價值約為 3400 億美元,預計到 2025 年將增長到 1 萬億美元。

此外,東南亞公司正在打破 IPO 記錄。Grab 和 GoTo 的估值都徘徊在 350 億至 400 億美元之間。Sea 是全球市值第 65 位的公司,市值為 1870 億美元,而Bukalapak是印尼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 IPO,市值為 15 億美元,市值為 80 億美元。還有更多人正在等待加入這個東南亞科技十角獸的傑出俱樂部。

垂直電商正在直線上升

根據 Facebook 和貝恩的報告,東南亞的電子商務將繼續加速發展——該行業預計將比同期成長 80%,並在五年內翻倍,從 2021 年的 1320 億美元增至 2540 億美元。Shopee、Lazada、GoTo 和 Bukalapak 驗證了在這個市場有驚人成長的可能,而且他們後續沒有停滯,持續在創新高。

雖然電子商務最初的成功來自於 Shopee 和 Lazada 等專注於零售的公司,但下一波價值創造浪潮正在通過垂直電子商務出現。

今年獲得獨角獸地位的 Carro 除了提供融資和保險等補充產品外,還提供汽車市場。Livspace、Pomelo、Zalora 和 Sociolla 等其他公司分別為家居用品、時尚和個人護理行業提供服務,並籌集了數百萬美元的資金。他們的成功得益於東南亞仍處在線上零售發展的早期階段。

根據下圖,僅在垂直細分市場「趕上」與中國相同水平的滲透率,整個地區的電子商務機會就會增加四到五倍。

按細分市場劃分的東南亞電子商務滲透率。圖片來源: ZeroOne

金融科技和數位銀行服務

如下圖所示,2020 年東南亞的數位支付總交易價值 (GTV) 估計為 6200 億美元,預計到 2025 年將達到 1.2 萬億美元。但儘管電子錢包的使用率很高,但東南亞超過 70% 的成年人仍然因為各種成本和地域限制,而無法取得足夠的金融服務。這一龐大且服務不足的人口為金融科技新創公司創造了填補空白的機會。

圖片來源: ZeroOne

Tech in Asia的數據顯示,先買後付 (BNPL) 是許多投資者關注的金融科技領域,該行業的總交易價值在短短一年內成長一倍,從 2.7 億美元增至 2021 年的 4.45 億美元。知名企業包括總部位於印尼的Kredivo,該公司在五年內從種子到 IPO,通過 SPAC 在納斯達克上市,估值 25 億美元,現已成為東南亞最大的金融科技公司。

企業對企業 (B2B) 金融科技——尤其是支持在線和跨境商務的支付網關——也成為一個不斷增長的機會。支付基礎設施提供商 Xendit的總支付量 (TPV) 同比增長超過 200%,目前每年處理的 TPV 為 90 億美元。2C2P是一個全套支付平台,提供一整套服務,如支付網關、公司卡、電子錢包和匯款服務。這家新創公司在 2020 年帶來了超過 1 億美元的收入,並且一直在該地區迅速擴張。

中小企業勞動力的數位化

中小企業(SMEs)是東南亞經濟成長的支柱,佔企業總數的 90% 以上,貢獻了東盟 3 萬億美元 GDP 的 40% 以上。在 COVID-19 之後,超過 65% 的中小企業現在打算將其運營數位化,以提高業務效率和連續性。人們注意到,能夠順利填補上效率缺口的公司就能夠取得巨大的成長機會。

印度的 Moglix 是一個 B2B 採購平台,為亞洲超過 500,000 家中小企業提供服務,今年在 E 輪融資中籌集了 1.2 億美元。KiotViet 為越南 110,000 多家微型和中小型企業提供負擔得起的全套軟件解決方案,今年 9 月籌集了 4500 萬美元的 B輪融資。批發商市場平台GudangAda 也在今年 7 月籌集了超過 1 億美元的 1 億美元 B 輪融資。

第三方物流與供應鏈技術

東南亞分散的地理位置為內部運營物流和交付的電子商務模式帶來了可擴展性問題。這推動了技術支持的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興起,他們可以處理跨國家和司法管轄區的配送、倉儲和最後一哩路的服務。

據 Insight Partners 表示,這一機會代表這產業到 2025 年將超過 550 億美元。投入該產業的資金正處於歷史最高位——2020 年宣布了 30 多筆交易,總交易價值近 7.5 億美元。該領域的一些知名公司包括印尼的WaresixJ&T Express、新加坡的Ninja Van 和泰國的第一家科技獨角獸Flash Express

東南亞才剛剛起步,還會有更多精彩的商業故事

儘管令人印象深刻的成長和一流的公司佔據了新聞版面和大量資本,但東南亞才剛剛進入下一階段的發展。這代表了該地區科技產業的擴大,將進一步促進成長。隨著新的交易和在美國上市越來越頻繁,可以期待東南亞發展會更快速、更多獨角獸公司即將誕生。

參考來源:

烏俄衝突,讓全球金融市場產生震盪。在衝突開始前,根據MoneyTransfers.com的數據觀察到,其資金轉入和轉出烏克蘭的搜尋數暴增。

位於倫敦的一家國際匯款服務 MoneyTransfers.com 發表其過去半年的網站數據顯示,在 2021 年 9 月 1 日至 2022 年 2 月 14 日期間,該網站烏克蘭頁面的訪問量比起之前半年增加了 173%。

MoneyTransfers.com 執行長 Jonathan Merry 表示:「俄羅斯-烏克蘭邊境日益緊張的局勢顯然正在對全球經濟產生影響,股市動盪,並將油價推至多年來的最高水平。」

「我們看到海外國民匯往烏克蘭的資金受到影響,因為如果發生任何衝突,該國境內的商品價格可能會上漲,很多人可能會移至國外。由於擔心經濟不穩定,烏克蘭人也可能希望將資金轉移到國外。」他繼續說,「大約 25% 的工作年齡烏克蘭人生活在國外。匯款是烏克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年約有 119 億美元匯入該國。自 2016 年以來,匯款佔烏克蘭 GDP 的 10% 左右。」

 

區域衝突讓財政及金融市場更加緊張 

高級投資和市場分析師 Susannah Streeter 及 Hargreaves Lansdown 表示:「隨著國際會談的希望破滅,並且第一次針對俄羅斯的制裁已經啟動,未來可能還會有更多製裁,投資者越來越緊張。俄羅斯及烏克蘭的緊張情勢沒有減緩,美國總統拜登說明他希望找到一個外交解決方案,但遲遲未果。油價仍徘徊在七年高點附近,隨著天然氣管北西二號計劃的終止,天然氣價格可能會保持在高位,供應量將減少,如果侵略加劇,天然氣價格可能會急劇上漲。德國是高度依賴俄羅斯供應的歐洲國家之一,缺乏基礎設施來立即擺脫對俄羅斯的依賴,所以天然氣的制裁可能反噬西方經濟。另一方面,俄羅斯已經建立了巨額外匯儲備,在其央行中總計近 6400 億美元,準備對抗制裁。」

「中央銀行將必須在艱難的環境中做出決定,決定出升息的速度跟力道,以試圖讓過熱的物價降溫。由於石油和天然氣價格上漲等通貨膨脹因素,升息勢在必行,但如果燃料進一步飆升並開始損害企業和更廣泛的經濟環境,升息的腳步可能會放緩。如果爆發全面衝突,黑海周圍的貨運也可能受到嚴重干擾,這可能導致更高的能源及食品價格高漲,因為烏克蘭、俄羅斯、哈薩克和羅馬尼亞都從該地區的港口運送糧食。民眾的生活開支將持續增加,尤其能源和生活雜貨的消費增加將對低收入家庭造成更大的打擊。烏克蘭局勢升級導致的連鎖反應,對消費者及市場信心造成打擊。」

投資人需要時時檢視是否維持健康的多元投資組合

對於投資者來說,在緊張情緒加劇的時候,擁有多元化的投資組合更為重要。有部分交易者對於市場恐慌,開始進行逢低買進的跡象,但這是因為他們平時維持著健康的多元投資組合,讓他們在情勢緊張時能保持彈性。區域衝突所帶來的影響範圍廣闊,確保資產配置是每個投資人都該時刻考慮的事情。

參考資料:

資本利得稅(依據 346 號法案)徵收 20%,之前已被推遲兩次,原本預計在 2020 年 7 月實施,後來兩度延遲到 2021 年 1 月 1 日、2022 年 1 月 1 日,這次又因為疫情考量與業界意見往後延遲到 2024 年 1 月 1 日。

為了讓經濟從疫情中復甦,MEF 再度延遲實施「資本利得稅」

經濟和財政部 (MEF) 是柬埔寨制定稅收政策的單位,為了持續完善制度、獲取足夠的稅收以投入更多公共建設,政府每年都會擴大稅收預算,及積極執行稅務審計,希望能夠達到甚至超過稅收目標。近年來成效斐然,稅務總局(GDT)多次徵收超過年度稅收目標。

而資本利得稅就是 MEF 擴大稅基和收入的政策,同時也希望透過稅制來抑制房地產市場過度的投機行為。

MEF 發言人 Meas Soksensan 受訪時表示這次政策延期,主要是因應 Covid-19 疫情讓某些尚未完全復原的產業有更多時間喘息,但是相關產業的遊說也是主因。

房地產經紀公司普遍認為,對房產轉讓徵收 4% 的印花稅、加上租金稅,整體而言已經比 2019 年同樣量體的稅收成長超過 110%。

不過根據 IMF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2019 年的一項研究,財產稅,尤其是不動產稅,在柬埔寨表現不佳,僅佔國內生產總值 (GDP) 的 0.1%,是「最低比例的稅收項目之一」。而其他形式的涉及財產的稅收,例如轉讓稅、未使用土地稅和所得稅,也都是 MEF 有機會擴大稅收的項目。

然而,柬埔寨皇家學院的國際經濟主任洪萬納去年 9 月表示,房地產行業的稅收徵管「不完美」,他認為,房地產相關的稅收政策「缺乏明確性和透明度」,因此當局應積極調整應對,以提高稅收與市場的連動性。

資本利得稅影響到誰?影響範圍多大?

資本利得稅不只是影響「房地產轉讓」,其他類型財產如租約、股票和債券、證照、知識產權和外幣也會徵收資本利得稅。

而在資本利得稅上路後,柬埔寨納稅人共有兩種計稅方式,他們可以選擇用「實際費用(Actual Expense)」或是「實際收入(Determination-Based)」其中比較有利的作法來繳稅。

該怎麼選?如果你正在參與一場高價資產交易裡,選擇後者會更有利。

因為它讓納稅人可以扣除總收入的 80% ,僅以其中 20% 作為資本利得額來結算資本利得稅。假設納稅人從出售他的財產中賺取了 100,000 美元,他可以只針對其中 20% 的 20,000 美元來計算資本利得稅,實際資本利得稅就會是:20,000 美元的 20%,即 4,000 美元。這個金額相當於對 100,000 美元的交易徵收 4% 印花稅。

目前在柬埔寨,硬卡產權如果要移轉所有權,買方也需要支付 4%的登記稅,才能完成過戶登記。這樣一來買賣雙方針對一筆買賣都會有一筆 4% 的稅收。

而這種方法並不需要文件證明,將容易出現虛報或價格操縱。「我認為釐清誰受到資本利得稅影響很重要,」DFDL 柬埔寨法律、稅務和投資諮詢公司的合夥人兼副董事總經理 Clint O’Connell 說,「受影響的主要是投資房地產交易者,買賣自住宅的人不受影響。」

當然也有一些免徵稅的條件,例如出售超過五年的自住房產、家庭成員之間轉讓不動產(姻親兄弟姐妹除外)、有地主自住宅的農業用地和屬於國家、外國使團和國際組織。

即使有資本利得稅,房地產市場會持續蓬勃發展

在 Covid-19 之前,土地價格飆升不少於 10%,西哈努克五年內飆升了 100% 以上,每平方米交易價格達到 3,000 至 4,000 美元。同時,首都金邊的黃金地段, Chamkarmon、Daun Penh 和 7 個 Makara 區的商業用地價格,每平方米成長了在 4,000 到 6,000 美元。

2018 年前八個月,印花稅及財產轉讓稅同期成長 60%,為成長幅度最高的稅收項目。該年度 10 月單月,包括印花稅在內的財產稅就徵收了近 2.77 億美元。

根據柬埔寨不動產商 CBRE 的數據,金邊的中央商務區(CBD)、內城和近郊區的土地價值的 10 年復合年成長率約為 10%,而在遠郊則超過 20%。

CBRE 柬埔寨董事總經理 Lawrence Lennon 表示:「郊區大幅成長,是因為基礎設施改善,以及開發商對於開發郊區的興趣日益濃厚。」他預計交通基礎設施將解決這些地點的易達性,土地也將繼續成為「未來幾年極具競爭力的投資機會」。

Lennon 在一次活動中說:「我們之所以說它具有競爭力,是因為實際上柬埔寨人的投資選擇並不多,這也是土地繼續成為大多數柬埔寨人投資工具的重要原因。」

金融服務公司柬埔寨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 CEO Anthony Galliano 認為,資本利得稅並沒有引發避稅拋售潮,主要是因為在計算投報率時,已將稅收計入成本,只要還有豐厚的利潤,土地投資行情會持續。

並且,由於政府早就針對企業收益徵稅,因此資本利得稅實際影響的是持有高價資產的個人戶。

從資本利得稅的案例,看到柬埔寨的稅收制度漸進式的完善

資本利得稅是擴大稅基,透過將個人賣方納入徵稅,為政府提供了可觀的稅收收入。

Galliano 認為,從表面上看,對出售或轉讓資本資產的收益徵收 20% 的稅,但可以透過計稅方案,對於房產的賣家來說,最高稅率實際上只有 4%。

「資本利得稅可以進一步細化,排除前 50,000 至 100,000 美元的收益,以確保中低收入納稅人不受影響,稅收更多地集中在社會的富裕階層。」

「徵收資本利得稅將對國庫做出巨大貢獻,使稅基和稅種多樣化,並減少對當前稅基的依賴,而不會對房地產市場和外國直接投資產生任何實質性影響,」Galliano 說。

他補充說,雖然柬埔寨的房產稅是世界上最低的,但它仍然是稅收的一個貢獻者,並有逐步增加的空間。

透過漸進式的宣傳、教育及落實,這項稅收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才被廣泛應用,未來會越來越讓大家接受,,並隨著時間的推移成為稅收的重要貢獻者。

延伸閱讀:

Capital Gain Tax (CGT) in Cambodia, in accordance with Prakas 346, is a 20 per cent tax on capital gains. It has been delayed twice before, from its initial implementation date in July 2020 to January 1, 2021, and later to January 1, 2022. Now it is postponed again to 1, Jan., 2024

For recovery from covid, the Capital Gain Tax Policy is postponed again

The Ministry of Economy and Finance (MEF) is in charge of regulating tax policies. To enlarge the tax budget to implement more public infrastructures, every year MEF carries out aggressive tax audits on a “reasonably small tax base” to meet or even exceed the target. The General Department of Taxation (GDT) has exceeded the annual target collection several times in recent years.

Part of MEF’s revenue mobilization strategy to expand the tax base and revenue is to introduce new tax policies, CGT being one. It is also aimed at quelling speculations in the property market.

The latest deferment is to facilitate the recovery of certain quarters that have yet to resume normal business, and need further support, ministry spokesman Meas Soksensan says. 

While Covid-19 has been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move in the last two years, lobbying by the real estate sector and owners of high value properties have allegedly played a role.

Estate agents have previously said the four per cent stamp duty levied on property transfers was adequate, where together with rental tax rose over 110 per cent growth year-on-year, bumping up its contribution to 2019’s tax revenue.

But property tax or specifically, tax on immovable property, has done poorly in Cambodia, measuring only 0.1 per cent to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according to a study by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n 2019.

However, the tax collection in the property sector has not been “perfect”, opine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director Hong Vannak of Royal Academy of Cambodia last September.

He learnt that the tax collection policies associated with real estate “lacked clarity and transparency”, so authorities should issue updates and other changes to provide a greater level of coherence.

WHO and HOW MUCH will the CPT influence? 

Apart from real estate, the tax is imposed on capital gains from the sale or transfer of leases, shares and bonds issued by private entities, licenses,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foreign currency.

Cambodian taxpayers are allowed to choose between two tax deductible methods – actual expense and determination-based – based on what they feel has a lesser tax obligation.

The second option, and probably more favorable for valuable properties, enables taxpayers to settle the CGT after deducting 80 per cent of the sale proceeds instead of paying tax on 100 per cent of the total revenue.

Assuming a taxpayer made $100,000 from the sale of his property, under the determination-based deductible method, he can deduct $80,000 and pay CGT on the remaining $20,000. That is, 20 per cent on $20,000 which amounts to $4,000. 

This calculation is similar to the four per cent stamp duty imposed on property transfers. A purchaser of hard title land in Cambodia currently has to pay a 4% registration tax to transfer the title to their name.

This method requires no proof of documentation, making it prone to false declaration or price manipulation.

“I think it is important that it is made clear who is actually impacted by CGT,” Clint O’Connell, partner and deputy managing director of legal, tax and investment advisory DFDL Cambodia, said. “So those impact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CGT would primarily be individuals who make profit from buying and selling real estate that does not constitute their primary place of residence.” 

A range of transfer types are exempted from CGT including the sale of principal homes of five years, immovable properties between family members (except siblings-in-law), agricultural land (including one that is lived on by the farmer), and properties belonging to state, foreign mission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Even with the CGT, Real Estate market will keep booming

Many parts of the country where development is touted, land prices have soared no less than 10 per cent pre-Covid-19, and over 100 per cent in five years in Sihanoukville, with land parcels selling like hot cakes for $3,000 to $4,000 per square meter.

At the time, prime areas in Phnom Penh in Chamkarmon, Daun Penh and 7 Makara districts registered price growth in commercial land of between $4,000 and $6,000 per square metre.

It was boom time for the property sector.

In the first eight months of 2018, the GDT published a 60 per cent year-on-year surge in stamp duty or property transfer tax, making it the highest increase among taxable components.

And in October – just one month – of that year, nearly $277 million was raised through property taxes including stamp duty.

According to CBRE Cambodia, land values in Phnom Penh have seen a 10-year 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 of about 10 per cent in the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CBD), inner city and inner suburbs, and over 20 per cent in the outer suburbs. Apart from the CBD area, land prices are forecast to rise this year.

“A great deal of growth activity has been in the outer suburbs,” said CBRE Cambodia managing director Lawrence Lennon, noting that it was likely driven by developers’ growing interest to move into those areas, as well as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He expects infrastructure to resolve accessibility into those new locations, adding that land will carry on being a “very competitive investment opportunity for years to come”. 

“The reason why we say it’s competitive is because in reality there aren’t many options for Cambodians to invest in and this is a big reason why land continues to be a vehicle for a majority of Cambodians to invest,” Lennon said in an event recently.

The delay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GT has not prompted a rush or panic to sell in order to avoid the tax, Galliano said based on his observation.

He is of the opinion that markets appeared to have “absorbed the reality” that the tax is imminent, reiterating that it would have been factored in.

“In reality with a maximum effective four per cent tax outlay, it is the high value end of the market that impacts individuals as businesses are already taxed on capital gains.

Through the CPT, witnessing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Tax System of Cambodia

The Capital Gain Tax broadens the

tax base through the inclusion of individuals and the assignment of a tax type, which has an embedded substantial tax revenue for the government.

“The maximum tax rate is effectively only four per cent to the seller of property, and considering the purchaser is required to pay four per cent stamp duty tax of the value of the sold property.

“The CGT can be further refined to exclude the first $50,000 to $100,000 in gains so as to ensure that the lower to middle income taxpayers are not impacted and the tax is focussed more on the wealthy end of society.

“Collection of the CGT will greatly contribute to the national treasury, diversify the tax base and tax categories, and reduce the dependency on the current tax base, without any material impact on the real estate market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Galliano said. 

He added that although Cambodia’s property taxes are among the lowest in the world, it is still a contributor to tax collection with scope for gradual increase. 

“It has taken decades for the tax to be widely applied and with education and enforcement, it is increasingly an accepted and honored tax by property owners in its domain,” he commented.

Capital gains are likely to experience a similar cycle with gradual acceptance and enforcement, and over time become a substantial contributor to tax revenue.

Reference:

過去幾年,行動貨幣服務在柬埔寨拓展,這個趨勢因疫情及社交距離政策而加速。

在政府的支付努力的支持下,行動貨幣服務(包括電子支付和線上借貸)的使用量不斷增加,希望透過數位化方案來增加金融包容性。

網路借貸、電子支付使用率持續上升

柬埔寨國家銀行 (NBC) 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的一份報告,儘管起步較晚,但五年來柬埔寨的行動貨幣服務一直在迅速增長。

行動貨幣服務使用量從 2015 年開始顯著攀升,2020 年註冊的帳戶數量成長了 20 多倍,達到 960 萬個。這顯示,截至 2020 年底,超過 80% 的成年人擁有一個行動貨幣帳戶。

與此同時,這類服務的數量和價值也迅速擴大,從 2015 年的約 6000 萬筆交易到 2020 年達到 2.665 億筆交易。

從歷史數據來看,2019 年似乎是行動貨幣使用的轉折點,註冊行動貨幣帳戶的數量超過了銀行存款帳戶的數量。

這意味著消費者接受行動貨幣服務的速度比傳統銀行服務快得多,金融科技提供商已經成功地接觸到迄今為止仍未進入傳統銀行系統的人群。

網路借貸是另一個強勁成長的領域,尤其是自 COVID-19 疫情開始以來。

Acleda Bank 的總裁兼執行長 In Channy上個月表示,雖然臨櫃貸款申請的數量有所下降,但過去兩年線上貸款申請的數量卻顯著增加,自 2020 年以來已達到約 40 萬。

Channy 說,由於線上申請管道簡單、方便和高效,客戶正在轉向線上管道,並指出「數位用戶的數量高達 94%」,而「代理和臨櫃客戶僅為 6%」。

Acleda Bank 的資深執行副總裁 Mar Amara 表示,數位支付也有所增長,筆數比上一年成長了 61%,總額增長了 90%。他說,2021 年,該銀行處理了 8500 萬筆電子支付,總額達 340 億美元。

改善金融包容性的數位解決方案

柬埔寨中央銀行鼓勵和支持在提供數位金融服務中使用技術,希望創新將有助於改善金融包容性。

政府已制定目標,到 2025 年將正規金融服務的使用率提高到 70%,並將女性受到金融系統排除的比率從 27% 降低到 13%。

柬埔寨擁有約 1670 萬人口。根據柬埔寨銀行協會的數據,在大約 1000 萬柬埔寨成年人中,只有約 50% 擁有正式銀行帳戶。但由於整體人口年齡中位數只有27 歲,加上手機及行動上網普及率超過總人口的 100%,數位金融服務的前景可觀。

在過去的十年中,NBC 開發了許多新的支付和結算系統來支持該國的數位金融服務。其中包括國家清算系統 (NCS)、快速支付系統 (FAST)、柬埔寨共享交換機 (CSS)、零售支付和數位貨幣 Bakong。

Bakong 是一項面向零售市場的數位貨幣計劃和點對點 (P2P) 資金轉移服務,利用區塊鏈技術提高速度和提高效率。經過一年的試點,電子支付系統於 2020 年 10 月推出,如今已被公認為世界上首批中央銀行數位貨幣 (CBDC) 之一。

截至 2021 年 11 月,大約有 270,000 名 Bakong 錢包用戶。《日經亞洲》援引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數據的報導,截至 2021 年 11 月,該系統共處理了 680 萬筆交易,價值約 29 億美元。

數位金融環境落後於其他東南亞國家

儘管數位金融服務的使用有所增加,但在金融科技行業的規模和深度方面,柬埔寨仍然落後於其鄰近區域的同業。

根據當地行動支付App Pi Pay 的創始人 Tomas Pokorny 的估計,儘管該國擁有約 300 家金融科技公司,但該行業由支付供應商主導。此外,柬埔寨還沒有誕生第一家獨角獸創業公司,這表明該國相對欠發達的創業生態系統。

根據瑞士信貸的一份報告,2021 年,東南亞國家聯盟 (ASEAN) 的 19 家新創公司的估值達到了 10 億美元及以上。在東盟的 35 家科技獨角獸中,15 家來自新加坡、11 家來自印尼、3 家來自馬來西亞、3 家來自泰國、2 家來自越南、1 家來自菲律賓。

疫情中蓬勃發展的服務,有機會挑戰高成長

總部位於當地的投資和諮詢公司 Mekong Strategic Partners 的合夥人 Kem Bora 表示,幾家柬埔寨的新創公司已經開始在國外建立業務,其中包括為小額信貸機構和銀行提供核心銀行系統的公司 Morakot。

柬埔寨還出現了所謂的超級 App,即允許客戶通過單個應用 App 訪問廣泛服務的數位生態系統。這些在電子支付領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自稱是「柬埔寨首家超級 App」的本土食品配送服務 Nham24 表示,「平台上的無現金支付快速增長」,並指出自 2021 年 4 月以來,電子支付已超過現金支付。該新創公司的投資者 Mekong Strategic Partners 稱,在2021 年 4 月至 2021 年 5 月期間,該服務訂單快速成長了 40% 至 50% 。

同樣,來自柬埔寨的另一個物流平台 E-GetS 表示,該公司的電子支付也出現了飆升,同時補充說,在封城政策之後的幾個月裡,訂單增加了近 100%。

「在疫情爆發前,現金支付的交易占比約為 55%」,E-GetS 營銷經理 Victor Lee在 2021 年 5 月向日經亞洲表示。「自 3 月以來,現金支付已降至 45%。」

金融科技及數位新創持續成長,搭載著趨勢,相關的服務都有機會在短時間內取得顯著的進展。

2018 年,Facebook 針對全球使用數據分析,發現 Messenger 語音功能全球流量全球語音訊息(註:直接傳短音檔,而非語音輸入後送出文字訊息),有近 50% 是柬埔寨使用者貢獻的,但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柬埔寨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起初懷疑是柬埔寨的低識字率,讓語音訊息成為主要溝通管道,但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數據,柬埔寨的識字率約為 80%,識字率不會是這個現象的主因。 

在柬埔寨,大多數人都更喜歡發送語音筆記而不是發訊息。Facebook 的研究表明,無論 WhatsApp、Messenger 和 Telegram 上都是如此,原因是打字太難了。

高棉文輸入法的困難

雖然高棉文 Unicode 在 2006 年至 2008 年之間相當早就標準化,但鍵盤設計很落後,因為高棉文總共有全世界最多的 74 個符號,比起英文 26 個字母幾乎是 3 倍。  

在英文鍵盤上所有字母都各佔據一顆鍵,撇開大小寫外,想輸入什麼符號就可以馬上輸入,非常直觀。但高棉文的使用者在使用鍵盤時,每個鍵都有兩個不同的字符,需要不斷切換來輸入正確的字符。不僅如此,高棉文的編碼也不全然支援所有軟體,時常出現亂碼或無法顯示的情形。

鍵盤輸入複雜,當變成手機輸入時就又更困難。回憶一下在注音輸入法、語音助理都還沒為中文使用者量身打造時的iPhone,那時許多人乾脆使用英文跟符號;即使是現在,中文輸入時常會有奇怪的推薦選詞或是不順暢的輸入問題。高棉文的處境就如同最初的中文,所有英文使用者都認為理所當然功能——如拼寫檢查或字符識別——在高棉文中根本不可能出現。

這些日子當然有許多團隊嘗試設計好用的鍵盤,不過這些服務沒有受到手機商 Apple、三星等等廠商的親睞成為預設選項,需要額外安裝,於是長久以來,柬埔寨人最熟悉的溝通方式還是使用語音訊息。

KHMER SMART KEYBOARD 的操作說明

語音訊息的限制

不過,依賴語音工具也會產生一系列特定的問題。為了方便溝通,每則語音訊息都變得相對簡短,並且難以搜尋或回頭查看。如果一天有多則語音,想找到特定的對話內容會是很困難的事情。

「許多年輕人,如果真的很想輸入文字,就會用羅馬拼音拼出高棉文,」金邊的軟體工程師兼 POSCAR Digital 首席運營長 Sok Pongsametrey 說。「甚至有時高棉文詞彙難以拼出來時,他們可能會省略一部分,拼出不一定標準的高棉文,來呈現他們想表達的內容,而他們也知道即使有些許錯誤,另一頭的接收者能夠理解這些單詞。」

Sok 說,這種變通辦法讓許多人得以用文字溝通,但卻阻礙了機器學習工程師發展高棉文輸入法,甚至有可能讓年輕人更不熟悉他們的母語。

語音訊息更難以被審查

不僅是使用者難以查找過去的訊息,對平台方而言,音檔難以掃描、缺乏上下文脈絡,與影片相比,更難判斷是否有變造,更難提供公平的內容審查機制。任何人要散播仇恨、偽造言論,透過音檔更容易。

當被問及音檔的審查機制時,Facebook(現稱為 Meta)的代表只描述了一般措施。他們說:「使用者可以透過檢舉功能來應對 Messenger 上的任何內容,包括語音信息,我們的以高棉文為母語的團隊將審查並執行任何違反我們政策的行為。」

即使高棉文是柬埔寨人的母語,但是由於科技發展的限制,若是要在柬埔寨發布數位廣告,目前 Google Ads 並不支援高棉文,而 Facebook 的廣告版面限制,讓高棉文能提供的訊息十分有限。

在平台更重視高棉文的使用市場前,語音訊息在柬埔寨還會再流行一段時間。

2015年,聯合國宣布了「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SDGs包含 17 項核心目標,相信每一個在開發中國家投資經營的國際單位,都能如數家珍:既然參與了開發中國家的成長紅利,自然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

其中,「消除貧窮」被擺在第一位,普惠金融的重要性由此可見;而「品質教育」則被擺在了第四位。

這樣的重要排序並不難理解,教育不但是強化經經濟結構的基礎方案,更是提升社會體質、翻轉國家的萬靈丹。Side Hustle MFI 致力於為柬埔寨設計具持續性(代表可盈利、有創造價值)的市場解決方案;身為台灣團隊,也許可以不只透過普惠金融消除貧窮,也許我們可以做到更多事情。

在柬埔寨,一樣有著「好好努力唸書、考好大學、將來找到安穩的好工作人生就穩了!」的概念引導學生努力向學,這份好工作大概是進入政府公職,獲得一份穩定、相對優渥的薪資(以及「業外收入」)。

柬埔寨的教育制度,與台灣同樣是 6-3-3 制,也就是 6 年小學、3 年初中、3 年高中,之後可以進入大學就讀,更可以進一步進入碩博士訓練。

高中畢業(G12)結束時,會需要考個全國大考 BAC II,依照考試成績分級從 A-E 跟 F(Fail)。不像台灣人人都有大學念,只有在大考中拿到 E 以上的學生才能夠繼續申請大學。(關於 BAC II:2019 年約有 12 萬名考生, 68.62% 的人通過了 Bac II 考試,有 443 名學生拿到了A等成績、2,430 名獲得了B等、C 級有 5,847名,D 等有14,100名,而 E 等有 56,232名;2020 年因為疫情取消大考,全數 G12 學生皆自動通過考試。)

也許你會說:嘿,看起來似乎沒什麼問題呀?

問題一:教育品質不佳

可惜在 2014 年以前,沒有所謂的「公平競爭」,舞弊情形非常嚴重:除了平時送禮、大考時買通學校、提前拿到試題甚至在街邊小販、影印店買到「標準答案」。一直到 2013 年上任的教育、青年與體育部(Ministry of Education, Youth, and Sports, MoEYS)部長 Hang Chuon Naron 決心整頓。上任隔年,便雷厲風行地嚴查學校收賄、嚴防試卷外流、考生搜身等程序。讓以往接近 9 成的通過率,在 2014 年則劇降到 27.5%,當年 9 萬名考生只有 11 名拿到 A 等成績,震驚社會。

撇除長久以來的考試舞弊風氣,教育品質不佳的原因還有兩個:

  1. 教師薪資很低,不像台灣將「老師」視為鐵飯碗的選項之一,2012 之前公立學校教師的月薪約在 50-250 美元,之後才提高到 200-400 美元,但還是相對偏低。這樣的薪資無法吸引到足夠且良好的師資,並且礙於生計,許多教室還需仰賴另外向學生收錢才能讓家人過活。
  2. 學校數量及教室不足,讓課程必須變成半天制,將學生分成上、下午班,上課時間極少。

問題二:STEM 教育缺乏

STEM 教育,即科學 Science、科技 Technology、工程 Engendering、數學 Mathematics,在柬埔寨的推動一向有限,在教育資源極有限的狀況下,科學學科的教材品質不佳,包含課本許多翻譯自越文,導致教師難以理解與教學,同時也缺乏需要的硬體環境來了解科學實驗,這使柬埔寨學生很難對 STEM 課程有好感。

到了大學教育,由於政府開放設立私立學校,大學選擇有很多,不過教學品質依舊參差不齊,許多外資企業甚至會自己成立自己的訓練學校,來確保員工的水準,例如日本機密機械製造大廠 Minebea 就在金邊的廠區中開辦職訓課程;本地銀行 Acleda,也自設專門學校培育人才,以便未來擴展人力資源。

同時 STEM 在高等教育的發展依舊侷限,商管科系的數量及學生數依舊遠大於理工科系。除了同樣由於基礎設施所費不貲,讓想辦學的單位都優先成立商管科系,而理工科系畢業後的工作選擇,不如商管科系的「白領鐵飯碗」明確,例如柬埔寨外資企業需要許多在地辦事員,對於處理一般事務且會外語(依照企業,英文、中文或日文都是熱門的第二語言)的在地人就願意提高更高的薪資;相對 IT 或是研發的職位不會在柬埔寨招募,這也讓理工科系的出路只會讓人聯想到工地勞工,自然不是家長對子女的期許選項。

政府決心:New Generation School 新世代學校計畫

柬埔寨政府並沒有視而不見,於 2015 年開始了「新世代學校計畫」(New Generation School, NGS),成立專門的 NGS 單位,由該單位檢核、協調學校單位推動課程改制,包含讓學校課程成為全日,而非只有上午或下午,並專注於 STEM、ICT 和 21世紀技能。同時在 ICT 產業政策綱領中,政府也提到 e-Learning 的重要性,希望可以儘速將數位學習的模式導入教育體系,協助更有效率的教育(可以看看他們的成果)。

What’s Next?

自從「軟體正在吞噬世界」這個概念問世,已經過去 10 年,軟體服務的發展浪潮絲毫沒有減速的趨勢,連帶地,不斷推升資訊工程的重要性。我們認為這是一個機會:資訊科技可以是全面 STEM 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柬埔寨走向國際的有效途徑之一,而談到資訊科技教育,這將是台灣有別於其他國際組織的獨特優勢。

Sisters of Code是專注於培養女性工程師的NGO

同時提供數位技能轉型的誘因及資源將有機會更快速的帶動人才成長,線上學習與遠端接案,是我們的初步想法,近年線上課程風氣興盛,中文英文的學習資源多不勝數,台灣也有許多優良師資可以透過視訊提供教育;外包網接案同樣熱門,只要熟悉資訊工作,便可以透過網路提供世界各地的潛在雇主服務而獲利,以 UI 外包網來說,一個案子外國的案子可能可以帶來幾百美元至幾千美元的收入,無論是學習及工作都只需要一台電腦以及咖啡廳的網路,也許資訊工程技能可以是當地轉型的第一步。

身為金融科技創新企業,Side Hustle 一直受益於資訊科技快速發展及台灣高密度的資訊人才,而在柬埔寨對於資訊人才的渴求更甚,我們希望能透過這個角度,試著推動數位技能轉型,早一日建立在地的 IT 團隊。

東協成員國內的眾多中小企業融資缺口

中小微企業(MSME)是東南亞,尤其是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成員國經濟的支柱,佔該地區企業總數的 97%-99 %,佔就業總數的 52% 至 97%之間。

然而,根據中小企業數位融資平台 Funding Societies 的一份新報告,儘管中小微企業是 GDP 的核心,但面對營運及發展所需資金融資時,依然有很大的阻礙。

在東協各國的 7,300 萬家中小微企業中,約有 3,900 萬 (51%) 家傳統貸方未提供服務或服務不足。這導致了 2,720 億美元的融資缺口。

該調查也顯示,接受調查的 400 多家中小微企業中,57% 表示他們將資金用於營運、20% 將資金用於進貨,9% 將其用於業務擴張。

MSME 如何使用 Funding Societies 貸款收益,資料來源:Funding Societies 對東南亞 MSME 的經濟影響

中小微企業面對傳統融資管道遭遇重重障礙,因為他們營運初期尚未累積足夠的交易紀錄、營運紀錄以及擔保品,這樣的缺口就仰賴數位金融領域的創新者,透過更多數位技術及互動模式,可以有效降低風險,進一步提供給非傳統的客戶重要的融資。

手機購物的結帳流程體驗,足以讓營業額有更多成長空間

在整個東南亞,手機使用量正在蓬勃發展,推動了行動商務的興起。全球支付整合巨頭 Stripe 的一項新調查發現,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超過 50% 的電子商務流量來自智慧型手機。

研究對該地區消費者的網上購物習慣和偏好進行了調查,發現新加坡 52% 的受訪者和馬來西亞 47% 的受訪者通過行動設備進行了一半以上的購物。

調查顯示,雖然許多商家也因應行動購物的趨勢,調整電商頁面讓手機購物更舒適直覺,但是因為許多體驗流程設計的錯誤導致最後流失了許多客戶。

例如 Apple Pay 和 Google Pay 等全球電子錢包以及例如 GrabPay 等區域性電子錢包提供的一鍵式支付體驗,平均來說比手動輸入支付詳細信息快三倍,可以讓消費者更快完成結帳,但兩國中依然很少商家採用。在馬來西亞,只有 4% 的商戶支持 Apple Pay,20% 的商戶支持 Google Pay。在新加坡,Apple Pay 和 Google Pay 的這些數字分別為 13% 和 11%。

電子錢包在新加坡商家中的滲透率,資料來源:新加坡結賬狀況 — 2021 年,Stripe
電子錢包在馬來西亞商家中的滲透率,資料來源:馬來西亞結賬狀況 — 2021 年,Stripe

如果是跨國品牌,可能同時需要考慮當地流行的支付方式來爭取客戶的親睞,甚至可以刺激消費者消費,例如先買後付(BNPL)服務讓消費者更願意支出大筆消費。對於澳洲消費者而言 Afterpay 這個BNPL支付服務就是他們在地熱門的支付選項;在新加坡,借記卡及信用卡依然是最常使用的支付方法。

各國有自己的熱門支付服務,資料來源:新加坡結賬狀況 — 2021 年,Stripe

而許多商家(馬來西亞 41% 和新加坡 28%)依然沒有提供「訪客結帳」,而是強迫客戶在購買前創建一個帳戶,這會造成摩擦並增加放棄購物車的機會,馬來西亞 21% 的消費者和新加坡 19% 的消費者就表示,如果被迫在結賬時創建帳戶,他們會放棄購物車。

其他明顯錯誤包括設計不佳的結帳體驗,例如缺乏地址自動填寫和即時錯誤回饋等等。

行動設備將持續帶動東南亞電商

在東南亞,行動設備一直是數位革命的核心。作為互聯網的後進者,該地區的大多數消費者從未擁有台式電腦,而是直接使用行動設備。

東南亞人是當今最願意採用行動支付的使用者。2020 年對 16 至 64 歲網路使用者進行的一項全球調查發現,印尼在行動電商滲透率名列前茅,79% 的互聯網用戶通過行動設備上網購物。緊隨其後的是泰國(74%)和菲律賓(70%)。

行動電子商務的採用,來源:We Are Social 的 Digital 2021 報告

東南亞行動設備的普及正在推動電子錢包的使用。Stripe 表示,雖然借記卡和信用卡以及銀行轉帳仍然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消費者的主要線上支付方式,但電子錢包正在迅速普及。

金融科技公司 Boku 最近與 Juniper Research 合作進行的一項研究估計,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的電子錢包數量將從 2020 年增長 311%,到 2025 年達到近 4.4 億,反映了電子商務繁榮。

行業貿易組織 GSM 協會 (GSMA)估計,到 2020 年底,亞太地區有 12 億人連接到行動互聯網,相當於 42% 的普及率。到2025年,該地區將有超過3.33億人首次使用行動網路,普及率將達到總人口的52%。

2020 年,網路服務技術在亞太地區 (APAC) 創造了超過 7500 億美元的經濟增價值(佔 GDP 的 5.1%),隨著各國生產力提高,預計到 2025 年將受益於行動經濟增加到 8600 億美元。

參考資料: